内容概要:榆林市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汇处,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中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的核心节点,其区位优势显著。目前,榆林市创新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4+8+N"重大项目体系推动传统煤化工向高端化、低碳化转型,重点建设四大千亿级项目集群,总投资超3800亿元,构建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建立能源收益反哺机制,将传统能源30%的收益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方式投入新能源和非能产业培育,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和"三个百亿"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升级。
上市企业:陕西能源(001286.SZ)、北元集团(601568.SH)、陕西煤业(601225.SH)、延长石油国际(00346.HK)
相关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国家能源集团陕西神延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神木市镁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华(陕西)新能源有限公司、陕西华电榆阳新能源有限公司、陕西氢能储氢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华能(榆林)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陕西氢能超燃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榆能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榆林市榆阳区马合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陕西蓝天上航空俱乐部有限公司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新质生产力、现代煤化工、氢能、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4+8+N”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陕西省榆林市经济运行情况
榆林市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汇处,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中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的核心节点,其区位优势显著。这座能源重镇不仅是"西煤东运""北气南输"的国家级战略通道枢纽,更承担着全国43%原油和70%天然气的保供重任,在国家能源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实施"三个年"活动部署,精准落实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48.6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7.9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220.48亿元,增长6.4%,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26亿元,增长5.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榆林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已构建起以能源化工为支柱、多产业协同共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2%的高速增长,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其中能源化工行业继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化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投资占比持续保持高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市产业结构加速转型,政策红利与区位优势的叠加效应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1%的稳健增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韧性。
三、陕西省榆林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榆林市工业投资结构中煤炭、油气开采占比高达71.3%,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碳排放增量锁定政策正倒逼传统发展模式转型。近年来,榆林市政府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破解资源依赖困境的关键路径,通过政策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榆林市政府先后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措施》《兰炭及金属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修订版)》等专项文件。同时配套实施《榆阳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南六县协同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等区域政策,形成了"产业专项+区域配套"的政策组合拳,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2025年2月召开的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系统部署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会议立足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革命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防风险、稳预期、激活力"主线,提出六大工作方向:巩固经济增长势头、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绿色安全发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着力构建具有榆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议特别强调要重点培育四大新增长极: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升级;加快构建以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发展低空经济,拓展多元应用场景。这些举措将为榆林市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陕西省榆林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榆林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双轮驱动"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立足能源资源禀赋,推动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转型;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在能源化工领域,榆林已形成"4+8+N"项目支撑体系,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代煤化工延伸发展,打造千亿级镁铝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煤化工示范区。同时,通过建设新能源技术工程中心,示范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榆林市重点布局四大发展方向:一是能源低碳化转型,构建清洁能源体系;二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能级;三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重点培育低空经济、智能无人系统等未来产业,规划建设百亿级通航产业园;四是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这种"传统升级+新兴培育"的发展路径,既发挥了榆林资源禀赋优势,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推动榆林从传统能源基地向现代化综合型产业城市转型。
2025年,榆林市将实施"项目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省市两级258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达65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3亿元。这些项目聚焦十大关键领域,其中包含119个"六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新消费)项目,总投资4902亿元;24个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项目,总投资146亿元,重点布局储能电池、旭华电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榆林市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五、陕西省榆林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根据《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榆林市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综合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因素,构建“一核两轴三带四区”的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一核”指榆林中心城区,“两轴”指长城沿线城镇及能源产业轴、无定河沿线城镇及特色产业轴,“三带”指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生态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带、黄河沿岸拦沙保水生态带,“四区”指风沙草滩高效农业区、丘陵坡地旱作农业区、河谷川道特色农业区和土石山地生态农业区。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榆林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构建"三带四区"产业空间布局体系,着力打造能化主导、多产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三带"包括:长城沿线能源化工产业带,以榆林中心城区为核心,串联神木、府谷等能源重镇,重点发展高端煤化工、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无定河生态工业带,依托流域生态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绿色盐化工产业;黄河黄土文化风情带,整合沿黄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四区"分别为:中部能源科技产业区,强化榆林中心城区创新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北部煤电化工产业区,推动煤基产业高端化发展;西部油气风光产业区,促进传统油气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南部特色林果产业区,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这一布局通过差异化定位和产业链协同,实现了要素集约、产业集聚、功能互补,为榆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空间支撑。
从产业载体布局来看,榆林市已构建起多层次、特色化的园区发展体系,重点打造了包括榆林经济开发区(现代煤化工)、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源装备与智能无人系统)、神木高新区(铝镁新材料)、靖边经开区(智能无人系统与现代农业)、府谷高新区(氢能产业)以及榆阳产业园区(轻纺与新能源装备)等六大核心产业平台,形成了高端煤化工、铝镁新材料、氢能、智能无人系统、新能源装备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榆林市联合鄂尔多斯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共同培育的榆鄂宁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目前集群内集聚了16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智能工厂、10个国家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22家绿色工厂,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榆林市已形成以能源化工为主导、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格局,集聚了陕煤榆林化学、长庆油田等能源化工龙头企业,神木镁业、陕西有色等新材料领军企业,以及国华氢能、国家电投等新能源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能源化工企业占据主导,世界500强企业占比较大;二是国企引领作用突出,央企和省属国企占比约75%;三是产业链完整度高,煤化工和铝镁产业链完整度达85%。从空间分布看,能源化工企业主要集聚在榆林经开区和神木市,新材料企业集中在府谷县和榆阳区,形成了特色鲜明、梯度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六、陕西省榆林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榆林市创新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4+8+N"重大项目体系推动传统煤化工向高端化、低碳化转型,重点建设四大千亿级项目集群,总投资超3800亿元,构建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建立能源收益反哺机制,将传统能源30%的收益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方式投入新能源和非能产业培育,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和"三个百亿"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升级。未来,榆林市新质生产力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创新驱动核心技术突破
未来五年,榆林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依托秦创原榆林创新中心、镁基新材料研发中心等平台,突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性能铝基新材料制备等“卡脖子”技术。预计研发投入强度将突破2%,形成技术驱动型增长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2、产业链整合提升集群竞争力
通过强化本地化配套和供应链协同,榆林将构建氢能“制-储-运-用”闭环、铝镁“冶炼-加工-应用”全产业链生态。预计到2027年,氢能装备本地化配套率超85%,铝镁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3、绿色转型加速低碳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榆林传统能源产业将加速绿色改造,同时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碳捕捉封存等低碳技术。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40%,工业碳排放强度下降20%,绿色产业成为新增长极。
4、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
榆林将深化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应用,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95%。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打造西部数字经济示范区。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