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哈尔滨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了特色鲜明的"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形成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该体系包含四大新经济引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农机)、六大传统优势产业(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和七大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通过创新引领、集群发展和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
上市企业:中直股份(600038.SH)、广联航空(300900.SZ)、敷尔佳(301371.SZ)、哈三联(002900.SZ)、东安动力(600178.SH)、光智科技(300489.SZ)
相关企业:哈尔滨鑫华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哈尔滨安宇迪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哈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瀚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康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成功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哈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海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哈尔滨铸鼎工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鹏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哈尔滨市、新质生产力、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制造、“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哈尔滨市经济运行情况
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枢纽地位与产业优势凸显,成为东北振兴的关键引擎。近年来,哈尔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东北地区前列。2024年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6.3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和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36.5%,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持续巩固。
哈尔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加速转型的发展格局。在工业领域,哈尔滨正全面推进"1+2+3+N"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通过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哈尔滨市正加速实现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产业强市的转变。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的增长,扭转了前期下行趋势。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展现出较强的转型升级动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探索新路径。
近年来,哈尔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级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多项突破。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2024年哈尔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研究能力。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片区建设提速,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9%,创新主阵地作用日益凸显。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共有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人形机器人等8个前沿项目成功入围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培育科技型企业62家,哈工大先研院新引进26家科创企业,环哈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哈兽研先研院正式投入运营,科技大市场启动市场化运作。创新产出效益显著提升,全年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1080项,带动产业化投资93.8亿元,新增营业收入119.1亿元。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057家,较上年净增225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哈尔滨加快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重点"小巨人"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资金3亿元,带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9.5%。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移动万卡智算中心、同创普润超高纯金属材料、乘用车出口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东安民机正式运营。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实现22.5%、10.5%和10.3%的高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获批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资金3亿元,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IPO在审企业3家。
三、哈尔滨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新质生产力是中央提出的战略方向,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断。
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构建具有哈尔滨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任务,致力于成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标杆和示范样板。为系统推进这一战略落地,哈尔滨市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哈尔滨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国家碳达峰试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方案》《哈尔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哈尔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哈尔滨新区关于支持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政策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战略引领-领域突破-要素支撑"的立体化政策体系,既呼应国家宏观战略导向,又紧密结合哈尔滨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为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与实施路径。
哈尔滨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新能源、生物经济四大领域,设立5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全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项以上;二是新兴产业领航计划,培育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重点项目,预计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600万千瓦;三是传统产业振兴行动,推动食品、医药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哈尔滨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四新"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25%的新动能、未来产业规模达500亿元的新赛道、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15%以上的新模式、国家级创新平台超50家的新优势。这一系列部署不仅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将为东北全面振兴打造可复制的"哈尔滨样板",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赢得发展先机。
四、哈尔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哈尔滨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了特色鲜明的"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形成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该体系包含四大新经济引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农机)、六大传统优势产业(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和七大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通过创新引领、集群发展和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这一产业体系通过多维度的产业架构设计,实现了新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哈尔滨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创新型现代产业强市转型。
2025年2月,哈尔滨市明确未来五年将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重点布局食品、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10大重点产业及其50条细分产业链,同时前瞻性培育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重点突破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此外,哈尔滨将加速推进深海测绘、深海探测、水下机器人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产业示范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五、哈尔滨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哈尔滨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层级、功能复合的体系化特征。从宏观定位来看,哈尔滨承担着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交通枢纽等多重角色,在省域层面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在东北区域层面形成先进制造、开放门户、科技创新、冰雪旅游四大核心功能支点。这种战略定位决定了其空间结构具有区域协同性和功能复合性特点,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在空间结构上,哈尔滨构建了"全域-中心"两级协同体系:市域层面形成"一廊两屏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与"一圈七带多点"的开发格局,通过生态基底保护与城乡发展轴带相互嵌套,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平衡;中心城区采用"一廊双核四轴多组团"模式,以松花江生态廊道为骨架,通过江南江北双核驱动和轴向拓展,统筹布局各类城市功能组团,形成网络化、集约化的空间形态。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哈尔滨市通过"四带一廊"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以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为载体,重点打造了高端装备制造(香坊区)、航空航天(平房区)、先进金属材料(哈尔滨新区)和生物医药(利民开发区)四大产业集群,其中航空航天集群同时拥有三大国家级称号。通过"工业进园"战略,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升,园区工业用地占比达72%,四大集群集聚了全市65%的规上工业企业,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55%,形成了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当前,哈尔滨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各集群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2个,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78%,航空航天和"三大动力"装备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跨园区协同机制,建设中试基地和产业创新联盟,推行"标准地"改革,强化集群间网络化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哈尔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呈现"龙头引领、梯度培育、集群发展"的鲜明特征。在航空航天领域,哈飞集团、东安动力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哈药集团、三联药业等企业,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以深哈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同时,哈尔滨依托哈工大等高校科研优势,在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
六、哈尔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贵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具备算力基础、政策支持和场景优势,随着 “4567”现代产业体系 的推进,哈尔滨市将强化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和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产业链向 “千亿级” 迈进,成为东北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哈尔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如下:
1、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哈尔滨将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圈,重点突破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预计到2025年,R&D经费投入强度将提升至2.5%,建设5-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高至50%。通过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2、产业集群提质扩容
现有四大产业集群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航空航天产业瞄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基因治疗、智能医疗设备;数字经济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创新;新材料产业突破石墨烯等前沿技术。通过培育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预计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将提升至25%。
3、数实融合深度推进
哈尔滨将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重点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领域建设20个以上智能工厂,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80%规上企业。同时,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冰雪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应用,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塑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
4、开放协同格局形成
哈尔滨将深化对俄合作,建设中俄跨境产业链示范区,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走廊"。一方面,推动航空航天、农业装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加强同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创新协作,构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哈尔滨"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高水平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