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图谱、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全景研判:产业推动叠加资本加码,可控核聚变产业化不断升级[图]

内容概要:可控核聚变是指通过人为技术手段,在特定装置内实现对核聚变反应的发生、约束和能量输出的持续控制,从而安全、稳定地获取能量的过程。可控核聚变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全新能源,全球主要国家正在积极推动聚变能商业化发展。2024年全球核聚变投资71亿美元,同比增加9亿美元。随着各国政府对聚变能源的兴趣增加,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可控核聚变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2024年全球公共资金对私营聚变公司的投资额增加到4.26亿美元。从企业数量上来看,2024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公司共有45家,较2023年新增12家。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的“圣杯”,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加速发展,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市企业:安泰科技(000969.SZ),中国广核(003816.SZ),永鼎股份(600105.SH),西部超导(688122.SH),上海电气(601727.SH)、爱科赛博(688719.SH)、东方精工(002611.SZ)、国光电气(688776)、永鼎股份(600105.SH)、常辅股份(871396.BJ)、江苏神通(002438.SZ)、国光电气(688776.SH)、合锻智能(603011.SH)、航天晨光(600501.SH)、兰石重装(603169.SH)等


相关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核材料、久立新材、上海超导、联创超导、章源钨业、楚江新材、上海众巍化学、东方钽业、白银有色、久立特材、广大特材、西部材料、大西洋、中洲特材、哈焊华通、斯瑞新材


关键词: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可控核聚变市场竞争格局、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可控核聚变投资规模、可控核聚变公司数量、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趋势


一、可控核聚变行业定义及分类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两个轻核在超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结合形成一个重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低放射性污染、安全性好等优势。可控核聚变是指通过人为技术手段,在特定装置内实现对核聚变反应的发生、约束和能量输出的持续控制,从而安全、稳定地获取能量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模拟太阳的聚变机制,但以受控方式释放能量,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清洁的能源。


可控核聚变根据其约束等离子体的原理和技术路径,主要分为磁约束核聚变、惯性约束核聚变、磁惯性约束聚变、静电约束聚变、冷核聚变(低能核反应, LENR)、μ子催化聚变等几大类别。

可控核聚变的分类


二、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现状


作为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全新能源,全球主要国家正在积极推动聚变能商业化发展。2024年全球核聚变投资71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9亿美元。随着各国政府对聚变能源的兴趣增加,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可控核聚变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2024年,全球公共资金对私营聚变公司的投资额从2023年的2.71亿美元增加到4.26亿美元。

2023-2024年全球核聚变投资规模情况

(2024年度为2023年4月-2024年4月)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2023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公司共有43家,较2022年增加13家,退出3家;2024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公司共有45家,较2023年增加2家。

2021-2024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公司数量情况

(2024年度为2023年4月-2024年4月)


2、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现状


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也是人类探索清洁、高效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已在聚变工程试验堆项目上取得重大进展,有助于缩小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计划(ITER)与DEMO之间的差距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开工建设聚变工程试验堆,随后在21世纪30年代建成DEMO型反应堆。2025年是核工业创建70周年,中核集团将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近期我国可控核聚变催化频频:政策定调、产业推动、资本加码。具体如下:

我国可控核聚变相关事件一览


近年来,在国内可控核聚变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可控核聚变招投标规模呈波动状态。2020-2022年我国可控核聚变招投标规模保持在7-10亿元,2023年招投标规模仅为3.43亿元,2024年招投标规模上涨至29.28亿元。截至2025年3月15日,我国可控核聚变招投标规模为0.81亿元。预计2025年起核聚变产业链招标呈现技术高端化、主体多元化、规模持续扩张的趋势。

2023-2025年中国可控核聚变招投标规模情况

(注:招标检索“核聚变”、“托卡马克”、“CFETR”、“CRAFT”、“EAST”等关键词)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


三、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


1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结构


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金属钨、铜等有色金属材料、特种钢材、特种气体(氘、氚)、超导材料(Nb3Sn、ReBCO)、重水、Li6等原材料,其中,如钨和铜是核聚变反应器第一壁的重要材料;行业中游为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及设备制造,这些设备包括磁体、偏滤器、第一壁、磁体支撑等核聚变主机设备,以及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发电机、各类泵阀等其他设备;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核电站运营等领域。

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


2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上游-金属


铜是核聚变反应器第一壁的重要材料之一。铜具有出色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工业金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消费量稳居铁和铝之后,位列第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精炼铜产量增加到1298.8万吨,同比增长17.4%;2024年全年,我国精炼铜(电解铜)产量累计约为1364.4万吨,同比增长4.1%。

2015-2024年中国精炼铜(电解铜)行业产量情况


3可控核聚变行业产业链下游-核电站


核电站运营是可控核聚变应用领域之一,主要用于商业发电。2024年,中国核电建设提速,核电工程投资完成1215.53亿元。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451.75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2.72%。

2016-2024年中国核电工程投资完成额及核能发电量


可控核聚变行业竞争格局


1、主要企业


目前,随着“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项目推进,相关技术正在多个环节取得突破,核级材料、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冷却系统等关键组件供应链已逐步形成。同时,一批具备核心技术壁垒、项目经验或具备国际合作背景的企业,正迅速获得政策与资本青睐,成为核聚变产业链中坚力量。这些企业主要包括西部超导、

安泰科技、东方精工、国光电气、上海电气、中国核工业集团、爱科赛博等。

我国核聚变产业部分主要企业一览


2、代表企业


1)、中核集团


核工集团是国内可控核聚变工程建设的主要主体,大力推进核工业自主创新,推动“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实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多用途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重大成果持续涌现。


2025年3月28日,中核集团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里程碑,综合参数跃居全球前三。此成果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正式进入燃烧实验阶段,距离工程化应用再近一步。

中核集团此次核聚变发电的核心技术突破的三大领域


2)、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超导瞄准核聚变工程堆、大科学工程、半导体、高速磁悬浮列车、新概念武器装备等领域需求,着重提升我国在超导材料及磁体技术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备的Nb3Sn超导线被行业广泛采纳。据企业公告数据显示,2023年,西部超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64亿元,2024年上半年西部超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7亿元。

2020-2024年上半年西部超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及细分产品结构


六、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趋势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尤其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将对能源及用能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能源结构将实现以化石能源为主向多元互补转型,能源开发利用将实现有效供应向清洁高效利用转变。在传统能源面临资源和环保压力下,以及中国坚持“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可控核聚变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的“圣杯”,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加速发展,可控核聚变已从“实验室科学”迈向“工程化验证”阶段,技术路线百花齐放,资本热度持续升温,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趋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1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战略研判报告 》共九章,包含重点核聚变企业发展状况,核聚变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前景,对核聚变产业未来发展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