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青岛是我国经济大市、也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大市。目前,青岛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转型。在产业布局方面,青岛市创新性实施"10+1"产业梯次发展战略,以细分赛道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兴增长极,推动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跃升。根据发展规划,到2027年,青岛市将基本建成特色鲜明、梯次衔接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上市企业:海尔智家(600690.SH)、澳柯玛(600336.SH)、海容冷链(603187.SH)、威奥股份(605001.SH)
相关企业: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博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四方阿尔斯通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青岛鸿裕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萨纳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天信智能物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高重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青岛天时海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青岛浩大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山东省青岛市、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2+4”海洋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山东省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
青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正加速向创新型城市转型。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青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19.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从产业结构来看,青岛经济呈现"三二一"的优化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10495.54亿元,增长5.0%,占GDP比重达62.8%,现代服务业持续提质增效;第二产业增加值5723.10亿元,增长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显著快于全市工业增速;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2亿元,增长4.0%,现代海洋渔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青岛是我国经济大市、也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大市。目前,青岛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从行业维度看,35个工业大类中27个行业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7.1%,展现出良好的产业韧性。其中,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增加值分别增长11.0%和12.8%,增速较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6和3.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
从产品端观察,战略性新兴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140%,集成电路增长52.6%,工业机器人增长20.6%,充分彰显青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成效。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1-11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的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在复杂经济环境下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
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青岛市正持续优化投资布局,高技术产业投资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0.8%,在保持总体平稳的同时,投资结构显著优化。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大幅增长45.6%,增速较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5.2%,表明青岛正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山东省青岛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率先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加快场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从场景建设、产业培育、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合力,为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岛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战略,系统谋划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重点部署了四大攻坚任务: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三是强化产业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四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在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方面,报告提出聚焦"10+1"重点产业方向,实施"四维联动"产业发展策略: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优势产业;超前布局太赫兹、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通过重点赛道梯度培育,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山东省青岛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青岛市正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战略支点,全面构建"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动能转换"的发展新范式。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着力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在产业布局方面,青岛市创新性实施"10+1"产业梯次发展战略,以细分赛道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兴增长极,推动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跃升。一是先导产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两大战略性产业,强化其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二是新兴产业"五箭齐发":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五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三是优势产业"三足鼎立":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三大优势产业,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四是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前沿领域,实施"短中长"三期培育计划:短期内加速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中期培育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长期布局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全力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7年,青岛市将基本建成特色鲜明、梯次衔接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更是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山东提出殷切期望:“发挥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加强海洋科技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产业集群,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作为海洋资源大市,青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年来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国内城市第三位,海洋交通运输产业更是成为其现代海洋体系的重要支撑。青岛深知海洋产业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支撑,因此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4+2+4”海洋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青岛着力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并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系统推进海洋产业发展,青岛先后出台了《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规划,到2027年,青岛涉海规上企业将超过35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青岛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奋力书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五、山东省青岛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根据《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岛市通过"一主三副两城"的都市区空间结构,构建了多层次、网络化的发展格局。主中心由东岸城区、城阳区和原黄岛区组成,集聚行政、金融、商务、文化等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和数字经济,打造都市区综合服务中心。三个副中心各具特色:胶州依托上合示范区发展国际物流和先进制造,即墨聚焦汽车制造和海洋科技,原胶南则突出影视文化和港口服务。两个特色新城中,董家口港城着力建设绿色智能港口和临港工业,蓝谷海洋科学城则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青岛市创新性构建"一湾两带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产城深度融合。环湾都市高端服务集聚区作为城市核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北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滨海创新服务综合发展带形成南北呼应,分别聚焦智能制造和科技研发。全市布局多个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如上合示范区、高新区等,培育了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海洋经济、新能源汽车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以胶州和西海岸为核心,目标产值突破500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形成完整产业链;海洋经济集群打造"一谷两园"布局;新能源汽车集群实现整车制造与配套服务协同发展。同时,崂山、蓝谷等区域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构建了"4+X"的产业集群体系。
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青岛市通过优先保障重点产业用地、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严格生态准入标准、加强区域协同等举措,推动产业空间优化升级。规划到2035年,青岛将建成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3-5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青岛市已形成"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产业发展格局。青岛市家电产业以海尔、海信为龙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轨道交通装备依托中车四方形成完整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华烁高科、明月海藻等企业崭露头角;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积极布局,建成海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平台。目前全市拥有7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2.8%,建成12家灯塔工厂。
六、山东省青岛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青岛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具备坚实基础,未来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特色,优化要素保障和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未来,青岛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如下:
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青岛市将持续加强前沿技术突破,重点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发力。例如,推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拓展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到2027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00亿元。
2、产业体系向高端化升级
青岛市将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延伸。例如,发展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细分赛道,提高整车生产能力和产品本地配套率。
3、海洋经济深化发展
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特色产业发展。例如,加快“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推进抗肿瘤新药BG136等海洋创新药物研发进程。同时,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建设深海基因资源勘探开发国家战略力量。
4、要素保障与生态优化
强化资金、人才、场景应用等要素保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例如,实施“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等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