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也是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中的一角,绵阳市始终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国家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绵阳市正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方向,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绵阳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力的同时,前瞻性布局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上市企业:四川长虹(600839.SH)、四川九洲(000801.SZ)、华丰科技(688629.SH)、利尔化学(002258.SZ)、东材科技(601208.SH)、富临精工(300432.SZ)
相关企业: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华拓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巨星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中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久远高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四川聚能核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中广核同位素科技(绵阳)有限公司、四川世通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绵阳华晨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四川科瑞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
关键词:四川省绵阳市、新质生产力、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核技术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激光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5+8+2”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四川省绵阳市经济运行情况
近年来,绵阳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五市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加速建设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3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增速保持稳健。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特征显著:第一产业增加值345.7亿元,增长2.7%,农业基础持续巩固;第二产业增加值1809.6亿元,增长6.8%,工业经济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2188.7亿元,增长8.1%,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绵阳市正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方向,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绵阳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力的同时,前瞻性布局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024年,绵阳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6.3%,产销衔接良好。重点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1.4%)、汽车制造业(增长1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5%)等主导产业表现尤为亮眼,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此外,新兴产品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绵阳市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06.5%,载货汽车增长92.9%,发动机增长41.8%,光电子器件增长28.9%,充分彰显了绵阳产业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效。高技术制造业保持稳健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成为重要增长极,为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绵阳市始终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国家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绵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全方位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在创新生态方面,2024年绵阳市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56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分别达31.1件、11件,均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总数超930户,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20户。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户企业入选全国企业500强,10户企业入选全省企业100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户,均居全省第2位。
从产业创新成效看,2024年,全市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5+8+2"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取得突破,5条重点产业链规模突破1800亿元、增长20%。新增国省级产业集群9个,创历史新高。6个产业入选全省产业新赛道,居全省第2位。同时,实施"智改数转"规上工业企业412户,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绵阳作为西部唯一城市入选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位列全国数字百强市第50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
三、四川省绵阳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肩负着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创新工作,省长施小琳在调研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绵阳的科技资源优势(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重点布局新型显示、核医疗、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绵阳市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绵阳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绵阳科技城新区加快推动中试发展十条措施(试行)》《绵阳市游仙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培育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四川省层面也出台了《以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助推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将绵阳纳入人力资源服务业收入规模"百亿攻坚三年行动"重点城市,并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给予最高3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这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从产业培育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充分体现了绵阳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中,《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战略目标,从机制、平台、主体、服务等多个维度全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构建起全链条服务、全要素覆盖的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以高效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绵阳高质量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
《若干措施》)主要体现了4个方面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二是注重多部门联动。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四是发挥绵阳大院大所优势。《若干措施》共5个部分,包含18条举措,26项具体政策,内容主要有:扩大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承接能力。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若干措施》为绵阳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强劲动能。
四、四川省绵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绵阳市已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8个省级开发区+10个特色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通过打造"4+8+N"特色产业体系,绵阳培育了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四大优势产业,核技术应用、新型显示等八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N个未来产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图谱。这一体系既巩固了传统产业优势,又为新兴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创新驱动方面,绵阳突破地域限制,打造了集聚33所高校的"云上大学城"和35个创新团队的"云上科技城"。通过"智改数转"专项行动,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重点发展核技术应用、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传统升级+新兴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面向未来发展,绵阳积极布局6G通信、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持续拓展产业创新边界。通过建设科技城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绵阳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
2024年7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的通知》,在全省产业布局中赋予绵阳重要战略地位。根据文件规划,绵阳作为主要承载地的重点产业链达5条,数量仅次于成都;同时承担8条产业链协同发展任务,并重点培育2条优势产业链,充分彰显绵阳在全省产业发展格局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在具体产业布局上,四川省重点支持绵阳打造五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医药健康和新型显示产业将作为主要承载方向;同时协同发展银发经济、绿色建材等八大产业;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和激光技术应用领域,绵阳将发挥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这一"5+8+2"的产业布局体系,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绵阳产业基础的充分肯定,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绵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5+8+2”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一是系统编制产业图谱,实施"一链一策"精准培育;二是着力打造链主企业矩阵,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是建立"月盘点、季调度、年评价"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绵阳将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成链、聚链成群,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五、四川省绵阳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根据《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绵阳市立足"三江环绕、四山环抱"的独特生态基底,创新构建了"两屏三区一圈多点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两屏"强化了岷山横断山脉生物多样性走廊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三区"差异化布局中部平原河谷、东南丘陵和西北山地三大功能片区;"一圈"以绵阳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科技城都市区;"多点"通过中心镇和一般镇的梯次布局,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网络化空间结构。整个规划既延续了城市沿江发展的历史脉络,又通过组团式布局实现了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的发展目标,为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国土空间支撑。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绵阳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着力构建"科技引领、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在空间资源配置上,重点保障33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增量空间,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打造集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功能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创服务平台。通过规划布局12个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新增2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空间载体。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绵阳市创新构建"一核多星"的科技城都市区空间结构:以中心城区为科技创新核心区,强化其作为中国科技城的中枢职能;统筹江油、三台等六个卫星城的特色产业功能,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通过重点打造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化功能区,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赋能城市、城市反哺科技"的良性发展格局。这一空间布局既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又促进了全域产业协同发展,为绵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绵阳市已形成以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核技术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激光技术和生物医药等六大重点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了长虹、九洲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这些产业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一是龙头企业引领效应突出,如长虹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500亿元规模;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明显,依托中物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实现技术转化;三是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显著,新型显示、核医疗等特色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大企业+科研院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绵阳正加速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提供坚实支撑。
六、四川省绵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绵阳市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正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驱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未来将重点实施四大发展战略路径: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域数智化转型和开放创新生态构建,持续强化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的核心功能,巩固全国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战略地位。
1、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绵阳市将聚焦人工智能、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等战略性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点包括:量子计算算法研发、新型同位素制备技术、高功率激光器件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2、新兴产业生态培育
着力构建核医疗、光伏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加速推进医用同位素、高性能锂硫电池等创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提升"绵阳智造"的国际竞争力。
3、数智化转型赋能
实施"千企上云"行动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建设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4、开放创新生态构建
创新开展"三推"(技术推广、成果推介、产品推销)专项行动,扩大"绵阳造"品牌影响力。引进培育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