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
2、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2、资金壁垒
3、人才壁垒
4、品牌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六、行业现状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八、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新能源整车制造

摘要: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市场潜力巨大。2021年以来,在政策、技术、产品、价格等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渗透率持续攀升,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2024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8.7万辆和72.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3%和78.8%。


一、定义及分类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类。在环保、节能等方面,新能源车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产业。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分类


二、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


新能源汽车行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受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监管。国家发改委对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工信部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行业的日常运行并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为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自律性管理机构,由其负责对产业进行调查研究、标准制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与项目论证,并对行业实施自律管理。


2、行业相关政策


自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2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依法依规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与国外研究机构、产业集群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融入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网络,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大量利好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研发环境,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加速完善。

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从1992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经30余年,经历了由零到一、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脱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92-2006年):以科研攻关项目为主进行探索,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培育;第二阶段(2007-2017年):示范运营,产业进入导入期;第三阶段(2017-2020年):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阶段,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第四阶段(2021年至今):“双碳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行业进入普及期。

中国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新能源汽车制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虽新能源汽车绕开了传统汽车最关键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的技术壁垒,但电机、电池、电控系统“三电系统”对使行业形成了新的技术壁垒。尤其是智能驾驶的兴起,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创新能力与研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金壁垒


新能源汽车从研发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最终销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研发耗时长、回报周期长。如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研发投入超百亿元。同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还需长期大量投入以进行技术研发及车型迭代。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仍处于亏损阶段,盈利压力不断加剧,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十分高。行业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


3、人才壁垒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高素质制造业人才供给能力息息相关。新能源汽车制造涉及电池、电机等众多领域技术,对研发人才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对高技术人才、设计研发人才有着较高的复合性和专业性要求。随着新能源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行业人才短缺现象愈发严重,行业人才壁垒也愈发明显。


4、品牌壁垒


行业发展初期,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竞争,许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陆续“出局”,同时部分品牌凭借技术、资金等优势,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首选。头部制造商共同构筑了品牌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的特点,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明显提升。产业链上游包括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汽车芯片等零部件,其中三电系统在新能源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零部件,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40-50%。产业链下游包括B端客户(网约车、政府机构等)与C端客户。

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产业链
动力电池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驱系统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阳光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芯片
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英迪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中游
消费者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比亚迪


比亚迪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进入汽车行业,2008年公司首创插电混动技术DM1.0,推出首款双模电动车F3DM,打开新能源车赛道。2009年,首款纯电车型E6上市,2011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2021年发布DM-i与DM-p双平台战略,2022年3月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目前比亚迪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车企。2023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04.5万辆、302.4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62.24%、62.30%。

2021-2024年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2)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自有生产基地位于江苏常州。2018年10月,理想汽车正式发布首款产品——理想ONE。2020年7月,理想汽车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正式挂牌上市,随后于2021年8月,理想汽车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自成立以来持续深耕增程式技术,品牌定位于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2023年全年理想汽车共交付37.6万辆,同比增长182.2%。截至2024年1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66.45辆,是交付量最高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2020-2024年1月理想汽车交付量


六、行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市场潜力巨大。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始终稳居全球首位。2021年以来,在政策、技术、产品、价格等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渗透率持续攀升,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2024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8.7万辆和72.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3%和78.8%。

2018-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行业政策日趋完善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行业政策,从补贴政策逐步退坡、制定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修订“双积分”制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制造厂商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一系列扶持与规范性政策出台,将为新能源整车制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2)制造成本不断下滑


得益于锂离子电池等核心技术的进步、产业链加速整合以及大规模量产带来的规模效应,叠加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的回落,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有了显著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能源整车制造商的成本压力,为降低新能源汽车售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


3)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相比国内“红海”市场,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增量空间更大,目前尚处于蓝海阶段,渗透率提升空间大,尤其是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优势,2023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出海”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海外市场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业绩重要增长点。


2、不利因素


1)“价格战”愈演愈烈


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更是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2024年比亚迪率先打响降价“发令枪”,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通过降价吸引更多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全面“淘汰赛”阶段,各大新能源车企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降本增效需求越发迫切。长期持续的“价格战”不仅会蚕食整车制造商利润,进一步加剧盈利难题,还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电池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续航性能、安全性等。目前,动力电池仍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如在夏冬季,受气温过高或过低影响,电池的续航能力将会大打折扣,影响消费者驾驶体验。此外,因电池漏液、碰撞等问题,造成的电动汽车自燃现象时常发生,未来企业仍需进一步加强电池技术攻关。


(3)汽车芯片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于进口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较为完善,但仍有部分环节存在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如在汽车芯片领域,由于我国芯片研发起步晚,技术基础较薄弱,叠加欧美国家对我国实现技术封锁,致使我国在汽车芯片领域处于被动地位,高度依赖于从国外进口,这十分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平稳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整车制造商降本增效的实现。尤其是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成为发展趋势,汽车芯片需求量不断增加,加快汽车芯片技术攻关、实现国产替代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任务之一。


八、竞争格局


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大致包括四大竞争阵营,分别为传统自主品牌、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及特斯拉外资品牌。我国传统自主品牌不断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23年,比亚迪以35%的市场份额占据行业龙头地位,遥遥领先于其他车企。其次为特斯拉,市场占比7.8%。此外,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零售量位居行业第七,市场份额为4.9%。除比亚迪外,其余品牌占比较小,未来随着竞争愈发激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部分品牌将逐步退出市场。

2023年中国新能源整车制造商零售量占比


九、发展趋势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国及各大车企的共识,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发展重心逐步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倾斜。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停止燃油车生产的传统车企,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制造商也纷纷宣布了停止生产燃油车的计划。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整车制造商重点发力的领域,整车制造商将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打造更加丰富的新能源产品矩阵,从优化生产线、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等方面推动生产制造成本进一步下滑。当前我国汽车电动化转型已取得明显成果,市场竞争进入以“智能化”为主基调的下半场,智能电动汽车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智能驾驶已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将积极布局智能驾驶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国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