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行业:碳纤维长期需求看好 国内有效供给有待持续释放
碳纤维是重要战略物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碳纤维产业链价值逐环增大,碳纤维制备工艺流程复杂
科学家发现骨髓肿瘤中的核纤层蛋白B1缺失会导致细胞核异常并改变造血干细胞功能
恶性细胞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细胞核形态异常,这种特征常用于癌症的诊断。佩尔格-休特异常(Pelger-Huët anomaly,PHA)是骨髓肿瘤(MNs)一种常见的中性粒细胞核形态异常,其发病机制仍有待研究。
科学家构建可大幅提升记录人类大脑信号分辨率的新型传感器
目前临床手术中常用的脑皮层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网格通常有16个到64个传感器。增加ECoG网格中传感器的数量能够提升记录大脑信号的分辨率,有助于提高外科医生切除尽可能多的病灶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健康脑组织的损伤。
科学家系统重建小鼠整个胚胎发育的细胞轨迹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系统重建小鼠整个胚胎发育的细胞轨迹。该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题为: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cellular trajectories across mouse embryogenesis。
科学家借助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实现对罕见病危重症的快速诊断
据统计,约80%的罕见病与基因突变有关。因此,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应用于罕见病的诊断。然而,由于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诊断耗时长,限制了其在诊断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危重症中的应用。
我国科学家揭示茉莉酸调控番茄萜类化合物合成和抗虫性的新机制
萜类物质作为植物代谢产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在植物与病虫害互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对病虫害的直接与间接防御反应。萜类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TPS)的转录调控对萜类化 合物合成调控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对调控TPS基因的转录因子鉴定与调控机制研究是植物代谢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德国表示拒绝以卢布结算俄罗斯天然气,巴斯夫或将关闭全球最大化工基地[图]
对此,德国表示拒绝以卢布结算俄罗斯天然气,这可能导致德国天然气供应出现紧张(2021年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进口量的55%,占2022年第一季度天然气进口量的40%),而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这几天表示,“如果将向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供应的天然气,减少至当前需求的一半以下,将导致全球最大的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运营完全停止”。
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集成电路业务同比增长163.82%,净利润同比增长1849.09%[图]
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预计约72万吨,同比增长约100%。
孟晚舟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兼任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表示:“公司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图]
3月28日,华为发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华为整体经营稳健,2021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
2021年中国东航运量同比微升,实现营业收入671.27亿元,同比增长14.48%[图]
中国东航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1.27亿元,同比增长14.48%;实现营业成本为800.41亿元,同比上升13.05%;实现归母净亏损122.1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为118.35亿元。疫情影响持续,公司全年运量同比微升,客座率有所下滑。
顺丰控股2021年年报发布:营收突破2000亿[图]
3月30日晚间,顺丰控股(002352)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营收达到2072亿元,同比增长3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7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8.3亿元;实现每股收益0.93元。
科学家首次在肠球菌中发现穿孔毒素蛋白
肠球菌是一种在动物肠道和自然环境中都可以生存的细菌,由于其容易从外部空间获得耐药基因,所以肠球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之一。之前并无研究表明肠球菌可以表达杀伤哺乳动物细胞的蛋白,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在肠球菌中发现可作用于人类肠道和免疫细胞的毒素蛋白。
我国科学家实现生物3D打印技术重要突破
生物3D打印是利用3D打印机,将含有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材料的生物墨水打印出仿生组织结构的新兴技术,但目前仍无法制备具有生理功能并且可以长期存活的复杂组织。
科学家预测2022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
近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科学家关于202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七项技术的预测的报道。论文的标题为:Seven technologies to watch in 2022。
科学家揭示影响渐冻症和痴呆症的关键机制
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症)和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都会出现脊髓和大脑神经元细胞中RNA结合蛋白TDP-43(Transactivation-responsive DNA-binding protein 43)缺失的现象,但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TDP-43缺失是否存在关联性尚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强光镇痛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
近期,暨南大学研究团队在Neuron杂志线上发表了题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area for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