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是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大连市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强化协同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正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大连市正在加快构建"4+4"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重点推动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上市企业:恒力石化(600346.SH)、冰山冷热(000530.SZ)、连城数控(835368.BJ)、科德数控(688305.SH)、大连电瓷(002606.SZ)、大连圣亚(600593.SH)
相关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瓦轴集团轴承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大连佳峰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科利德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维德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大连优欣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海外华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大连万春布林医药有限公司、辽宁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连中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大连旺佳新能源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泰禾新能源有限公司
关键词:辽宁省大连市、新质生产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洁净能源、"4+4"现代服务产业体系、“1+4” 数字经济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运行情况
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是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大连积极构建面向日韩俄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
当前,大连市正深入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扩大有效需求、改善民生福祉等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核心增长极地位进一步巩固。数据显示,2024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500亿元大关,达到9516.9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产业看,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表现尤为亮眼,增加值达3349亿元,增长6.6%,展现出强劲的工业发展动能;第三产业增加值5582.2亿元,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达58.7%,现代服务业持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增加值585.7亿元,增长4.3%。
大连市正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石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展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已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最快,达12.3%;国有控股企业保持稳健增长,增幅4.6%;私营企业增长3.5%,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从主要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5%。从重点行业看,石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装备制造业增长6.3%,其中电子行业增长14.8%,铁路船舶行业增长21.4%,电气行业增长17.6%。从产品产量看,聚酯、民用钢质船舶、汽车、电子元件分别增长245.9%、60.0%、25.2%、14.3%。
三、辽宁省大连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首要任务,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战略部署为大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大连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体系,包括《大连市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大连市标杆孵化器建设工作指引》《大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大连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大连市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大连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充分展现了大连市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系统谋划。
大连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并重点部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任务。这一部署体现大连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突出创新引领的发展思路,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辽宁省大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连市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强化协同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正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大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谋划重大科技项目,打造洁净能源创新高地和海洋科技策源地;二是依托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联合华锐重工、科德数控、瓦轴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三是前瞻布局细胞治疗、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四是整合大连化物所、大连医科大学、美罗药业等优势资源,通过凌水湾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中药现代化、营养健康等关键技术研究,引领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大连市正在加快构建"4+4"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重点推动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该体系明确:巩固提升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贸易服务四大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绿色服务和海洋服务四大特色产业的新增长极。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围绕"1+4"产业布局(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数据产业四大领域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东北亚数字信息服务中心。根据规划目标,到2027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突破1300亿元,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产业布局充分结合了大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将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五、辽宁省大连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根据《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大连市构建了"一核一极、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市域空间格局,以主城区为综合服务核心、金普新区为开放经济极核,渤海翼(长兴岛-瓦房店)和黄海翼(庄河-花园口)发展临港与生态经济,旅顺、普兰店等节点城市协同发展。规划实施陆海统筹,打造黄渤海沿岸海洋经济带,重点建设大连湾航运服务区和金州湾临空经济区,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并将陆域开发强度控制在30%以内。生态方面形成"三区两廊"保护格局,包括北部步云山生态屏障区、中部大黑山-老铁山生态廊道和南部滨海生态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8%,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大连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黄海和渤海沿岸打造“两岸三湾多园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产业集群方面,则呈现专业化、协同化发展特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金普新区和旅顺开发区作为核心载体,重点发展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瓦房店则专注高端轴承研发制造,共同构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石化产业以长兴岛经济区为主阵地,打造"炼化—精细化工—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同步推进松木岛化工园区配套建设,实施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数字经济以高新区软件园为核心区、英歌石科学城为创新引擎,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产业,建设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现代海洋产业依托大连湾、旅顺等港口优势,发展航运物流与海工装备制造,同时在庄河—长海区域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国家级重要工业基地,已构建起"4+X"现代化产业体系,即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石化、数字经济、现代海洋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这一体系培育出恒力石化、大连船舶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大连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动能。
六、辽宁省大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大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格局。目前,大连市在高端装备、绿色石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一定竞争力,如船舶海工、恒力石化、软件外包。但核心环节仍依赖外部,如芯片制造、工业软件、高端轴承材料等。未来,大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如下:
1、科技创新引领高端化突破
大连将依托英歌石科学城、黄海实验室等平台,聚焦洁净能源、海洋科技等领域,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预计到2030年,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向高端跃升。
2、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数字孪生工厂”、车联网等新场景。软件业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转型,目标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达12%。
3、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大连市长兴岛石化基地将探索CCUS技术,氢能产业链(制氢-储运-应用)逐步完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计划突破5GW。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绿色工厂覆盖率提升至30%。
4、开放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大连市将深化与日韩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大连-沈阳”双城产业链协同。通过自贸区政策创新,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地,打造东北亚新质生产力合作枢纽。
在线订购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