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加速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布局“3+2+N”未来产业新蓝图[图]

内容概要:西安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枢纽,近年来围绕“6+5+6+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一个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西安市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未来,西安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构建横向覆盖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纵向体现产业优势升级、前沿技术转化、战略需求牵引三大类别的未来产业体系。


上市企业:西部超导(688122.SH)、陕鼓动力(601369.SH)、航天动力(600343.SH)、隆基绿能(601012.SH)、华秦科技(688281.SH)、莱特光电(688150.SH)、斯瑞新材(688102.SH)、康拓医疗(688314.SH)、国际医学(000516.SZ)、金花股份(600080.SH)、炬光科技(688167.SH)、铂力特(688333.SH)、晨曦航空(300581.SZ)、美能能源(001299.SZ)


相关企业:三星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辰航卓越科技有限公司、博瑞集信(西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6+5+6+1”现代产业体系“3+2+N”未来产业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陕西省西安市经济运行情况


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西安市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西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17.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1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873.96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9123.69亿元,增长4.8%。

2020-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单位:亿元)


西安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尤其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具备显著竞争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百亿级企业表现尤为突出,15家产值过百亿的工业企业合计产值增长1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行业层面看,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实现总产值正增长,增长面达61.1%。具体来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0.6%,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则下降1.7%。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注入新动能。六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的总产值增长4.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2个百分点,凸显了支柱产业的强劲支撑作用。此外,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民用无人机增长2.9倍,充电桩增长26.3%,太阳能电池增长61.4%,3D打印设备增长41.9%,集成电路圆片增长36.7%。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西安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6家,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未来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2024年,西安市消费市场呈现稳步复苏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5.0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达2771.10亿元,与上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7.9%,显示出线上消费的持续活跃。


在政策推动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成效显著。限额以上单位中,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27.0%、78.2%和25.2%,反映出绿色消费和智能消费的强劲需求。同时,健康消费和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7.2%、30.4%、13.0%和7.9%,凸显了居民消费结构向高品质、多元化方向转变的趋势。


此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24年全市新增限额以上贸易单位1655家,为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2020-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社零总额及增速(单位:亿元)


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对外贸易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4117.99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出口总值2775.77亿元,增长18.9%;进口总值1342.23亿元,增长6.2%。从重点外贸区域来看,西安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表现尤为亮眼,进出口总值增长23.6%,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8.1%。此外,对韩国、中国香港、东盟和RCEP国家的进出口分别增长25.1%、24.6%、11.8%和13.9%,显示出西安与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的深化。


在外贸结构方面,新产品出口成为重要增长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0.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3.1%,尤其是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表现突出,增长4.1倍,彰显了西安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西安内陆港枢纽建设加速推进,中欧班列(西安)全年开行4985列,增长25.1%;运送货物总量达562.8万吨,增长21.1%,其中运输陕西地区货物230万吨,进一步巩固了西安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地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进出口情况(单位:亿元)


三、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中国将创新驱动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为落实这一战略目标,西安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西安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及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西安市促进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未来产业培育、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为西安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路径。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西安市正加速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


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西安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构建横向覆盖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纵向体现产业优势升级、前沿技术转化、战略需求牵引三大类别的未来产业体系。这一体系布局全面、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旨在推动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到2027年,西安市力争在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衔接融合上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未来产业体系。未来产业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并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建设、企业主体培育和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实现明显突破。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西安市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陕西省西安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西安市按照“协同错位、因地制宜、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的原则,科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协调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关系,着力构建“布局集中、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格局,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一核”:即位于城市空间中心的文旅商贸核心区。涵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商贸服务,打造城市文旅商贸核心功能区,优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带”:指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区为引领,涵盖航天基地、长安大学城、高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配套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先进制造产业带:以经开区为引领,涵盖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经开区、高陵区、渭北临潼工业新城、航空基地、阎良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同时配套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涵盖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曲江新区、灞桥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临潼区、蓝田县等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带。


“一通道”:即从空港新城连接高铁新城至国际港务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临港经济、临空经济,构建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枢纽,助力西安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多板块”:各区县、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对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及房地产业等全域性产业不做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实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近年来,西安市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全力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2020年10月,西安市发布《西安现代产业布局规划》,首次提出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一个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并确立了“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对重点产业的区域分布进行了详细规划。2022年1月,西安市进一步印发《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再次强调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围绕重点产业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策略,持续完善“6+5+6+1”现代产业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西安市将基本形成“6+5+6+1”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4万亿元。

陕西省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

西安市“6+5+6+1”产业布局示意图


2024年4月,陕西省发改委发布《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优势领域,着力构建“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的产业链群梯次发展格局。在这一框架下,西安市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涵盖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根据《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西安在未来产业这一新赛道上,明确了包括6G通信、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量子科技、先进核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类脑科学等24个细分领域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同时,以7大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形成3大综合型未来产业聚集区、2大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和N个标杆型未来场景示范区,构建“3+2+N”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这一布局旨在通过区域协同、资源整合和创新驱动,推动未来产业在西安的快速集聚与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助力西安成为全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布局


西安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枢纽,近年来围绕“6+5+6+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一个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西安市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产业链及代表性企业


陕西省西安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当前,西安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良好,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展望未来,西安市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集群化发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培育未来产业,全面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1、科技创新持续深化


近年来,西安市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未来,西安市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通信、类脑科学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全面提升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


西安市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依托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速


西安市将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业附加值。


4、构建“3+2+N”未来产业新格局


随着《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深入推进,西安市将加快构建“3+2+N”未来产业新格局。重点培育6G通信、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先进核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建设综合型未来产业聚集区、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和标杆型未来场景示范区,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采编:CY37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