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泵业制造基地不断向中国等亚洲各国转移,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备相当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生产体系,是全球泵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构建现代工业化体系,农业、能源、化工、食品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泵需求。2022年全球泵行业市场规模近4158亿元,其中中国泵市场规模近2100亿元,占全球泵市场约50%份额。
一、定义及分类
泵是将机械能转换成液体能量的机器,用于增加液体的位能(水位)、压能(水压)及动能(水流速度),将液体输送到要求的高处或要求压力的地方。泵主要用于输送液体,包括水、油、液态金属,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或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他类型泵。其中叶片式泵在运行时连续地给液体施加能量,包括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等;容积式泵在运行时不连续地给液体施加能量,包括活塞泵、齿轮泵、螺杆泵等;射流泵、水锤泵、电磁泵等作用原理各异的泵则属于其他类型泵。
二、商业模式
1、自主品牌制造商模式(OBM)
自主品牌制造商根据市场需求,使用自主品牌,自主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该类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拥有自主独立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名牌知名度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但需消耗较多的资源和时间去塑造品牌形象和开拓市场,投资回报周期较长。
2、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ODM)
原始设计制造商则是根据客户需求,自行开发、设计产品并根据品牌商的订单情况安排生产,贴牌出售。该类型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但尚未完全建立自主品牌,处于由OEM模式向OBM模式过渡阶段。
3、原始设备制造商模式(OEM)
原始设备制造商企业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生产,产品的结构、外观、工艺均由品牌商定制,产品生产完成后以客户品牌出售,即“代工生产”。该类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无自主品牌,研发能力较弱,受品牌商的控制,抗风险能力较弱,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但投入成本低,投资回报周期较短。一般适用于进入新市场的企业。
三、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泵行业进行产业宏观规划方面的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体制改革、促进行业技术发展等宏观管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等宏观管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泵行业进行产品生产、质量方面的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据行业标准对泵行业进行质量监督。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泵行业相关标准。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泵业分会是泵行业的全国性自律性组织,对行业进行技术标准、行业推广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负责泵行业产业及市场研究、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推动行业对外交流等工作。
2、行业相关政策
泵行业是我国通用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泵行业低碳化、高端化发展。202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提出要提升风机、泵、压缩机等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随后于2023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对外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自202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船舶及储罐除锈用超高压泵(压力≥280MPa)、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10000h),研制超高压聚乙烯催化剂供料泵(压力≥300MPa、流量≥40L/h)等关键泵、阀部件列为鼓励类产业。
四、行业壁垒
1、品牌壁垒
泵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由于泵供应商数量众多,竞争相对激烈,产品品质和品牌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下游经销商和终端客户而言,泵供应商的品牌是产品质量、性能、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实力的体现,是否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已成为客户选购产品时优先考虑因素。因此市场口碑更好、标准技术参数更为成熟的泵品牌更容易获得市场消费者认可,推销难度低。
2、技术壁垒
泵的生产涉及水力模型设计、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材料及检测等多个技术领域,涉及铸造、冲压、注塑、电机生产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关系产品的最终品质,要求企业在各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同时各国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居民用水安全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对泵的性能、质量、适配性、安全性、节能性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企业需要具备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快速研发能力和持续的产品性能改进能力,而新进入企业无论在研发技术的经验积累,还是先进制造工艺的运用等方面均相对薄弱。较高的技术和工艺壁垒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门槛。
3、资本实力壁垒
泵的生产涉及多种原材料及配套产品的采购,需占用大量资金,对生产厂商的资本实力要求较高。近年来,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较大影响,只有资本实力较强、成本控制能力较好的企业才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资本实力较弱和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资金、规模方面的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弱。
五、发展历程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泵业起步较晚,1928年长春魁利金制泵厂成立,标志着我国泵业正式诞生,随后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泵行业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先后引进了外国先进泵业制造公司的多项制造技术,并扶持了多个本土泵业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私营泵业企业大量涌现,成为我国泵行业重要的生力军。21世纪后,我国泵业开始步入稳定发展期,制造技术和工艺日趋成熟,行业竞争格局开始清晰。
六、产业链
我国泵行业发展至今,已具备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善。泵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漆包线、硅钢片、铜、不锈钢件、铝锭、电缆线、塑料件等原材料,均为市场通用材料,市场供应充足。以漆包线为例,2022年中国漆包线行业总产能约为300万吨,总产量约210万吨左右。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对企业生产成本影响较大。泵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中游泵产品种类繁多,经过多年发展,离心泵为已成为现代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泵,离心泵产量占世界泵产量的80%以上。作为通用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泵行业下游应用广泛,可用于农业生产、船舶制造、电力、石化、建筑等领域,是典型的量大面广产品,直接面向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其中多数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柱性行业。
七、行业现状
近年来,泵业制造基地不断向中国等亚洲各国转移,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备相当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生产体系,是全球泵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构建现代工业化体系,农业、能源、化工、食品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带来巨大的泵需求。2022年全球泵行业市场规模近4158亿元,其中中国泵市场规模近2100亿元,占全球泵市场约50%份额。未来我国泵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4年中国泵市场规模将扩张至2500亿元左右。
八、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增长拉动投资
泵行业是较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其市场需求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农业、水利、能源、化工等行业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势头,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对于包括民用水泵、屏蔽泵等泵产品的需求量。
(2)利好政策频出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泵是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高端制造业、化工等泵下游应用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明确将部分高端泵产品列为鼓励类,成为促进泵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为泵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
(3)国产泵制造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泵生产国。经过多年与国外制造商的合资合作,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以及多年的市场化竞争选择,国内主要泵制造商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营销网络得到了明显改善和进步。部分优势企业已接近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产品档次及附加值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为行业的有序和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2、不利因素
(1)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虽然近年来,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经过多年的科研投入和积累,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掌握了许多高端新型产品的核心技术,但整体来看,与国际先进泵制造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行业内领先企业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行业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将不断缩小。
(2)中小型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我国泵产品生产企业总数超过6000家,且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型企业数量规模庞大。许多中小型泵生产企业由于资本实力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原始创新,水力模型设计、泵体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仍停留在相互测绘仿制、消化吸收国外泵产品水平上,最终形成大量依靠引进、缺乏自主创新的局面,对技术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十分不利,从而制约了整个泵行业的发展。
(3)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
受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黑天鹅”事件影响,硅钢片、漆包线、铝锭等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以漆包线(QZ(0.1-3.0mm)产品为例,其价格从2020年3月的4.05万元/吨一路上涨至2021年5月的8.22万元/吨,2023年价格始终处于6.9万元/吨以上的高位运行。当前全球经济、政策环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原材料未来价格走势难以预测,存在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给泵产品生产企业的财务控制、采购管理以及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
九、竞争格局
我国泵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目前大部分泵生产国际巨头已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国内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还有部分国外企业也通过设立办事处或代理商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其主要服务于中、高端市场并为我国各重大工程提供产品。丹麦格兰富、德国威乐、大连帝国屏蔽电泵等外资企业凭借高性能产品与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我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本土制造商数量众多,市场存在大量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局部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因此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泵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地位显著突出的综合性泵业集团较少,仅有几十家企业规模在亿元以上。且由于市场分散,许多厂商选择利用低价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导致行业无序竞争严重。
部分企业不断加强研发投入,筑牢技术、品牌、规模优势,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目前我国已有多家泵生产企业上市,如泰福泵业、大元泵业、凌霄泵业、北化股份等,凌霄泵业、中金环境、利欧股份、大元泵业在2022年泵业务营收均在10亿元以上,但市场份额占比并不高。
十、发展趋势
未来,技术创新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将不断推动泵设计、制造技术创新发展。在泵产品设计方面,模块化技术是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模块化泵系列中,只需要少数几个模块就可以构成整个泵系列,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减少零部件和备存的库存,泵产品可以逐步趋向于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泵产品制造方面,革新将主要集中于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各类新材料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泵在严苛或特殊工况下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扩展泵产品的使用范围,提升泵的能效指标。在市场方面,未来,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行业市场份额将加速向着优势企业聚拢,具有一定研发实力和生产规模、制造水平领先的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许多品牌知名度较差或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将逐步被边缘化,最终被市场淘汰。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