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磷脂过氧化增加缺血性心肌损伤中铁死亡的易感性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肌细胞的损伤导致各种形式的细胞死亡。由于再灌注阶段诱发的氧化应激,常造成不可逆性心肌损伤。
科学家首次以近乎原子的细节揭示听觉机制
听觉系统具有非凡的能力,可以通过将振动机械能转换为膜电位去极化,然后在大脑中枢进行信号处理,以检测到广泛的声波频率和振幅,从而实现对声音的感觉。
我国科学家发现CAFs自噬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进展新机制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最为凶险的癌症之一。由于发现较晚、早期转移和治疗耐药,PDAC的五年存活率仅为11%。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自噬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而在PDAC发生发展过程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自噬所发挥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
利用系统代谢工程策略构建L-高丝氨酸高产菌株
L-高丝氨酸是一种有价值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是苏氨酸和蛋氨酸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在精草铵膦等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L-高丝氨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开发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L-高丝氨酸微生物细胞工厂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科学家将血浆核小体表观遗传标记用于结直肠癌诊断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癌症,患者死亡率高,肿瘤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常规的检查方法如肠镜和组织活检是侵入性的,过程痛苦且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发展更有利于临床开展的结直肠癌检测方法。
科学家开发出合理化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
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使人们能够从微观纳米尺度观测细胞内的动态生命活动,是当今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在保证成像指标,如速度、时程或视野等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了显微图像分辨率或信噪比,表现出更大的应用前景。
DNA移动与其损伤反应和自我修复能力有关
DNA损伤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从而导致遗传特征改变。这种现象会在人体内自然发生,但大部分损伤可由细胞自身修复,一旦修复失败,就可能会导致疾病,甚至癌症。
我国科学家提出急性缺血性卒中精准风险分层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多因素疾病,人群异质性大,有证据表明部分AIS患者在接受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后仍存在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所以对不同临床结局的患者进行精准风险分层和治疗反应性评价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