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干眼症会改变眼角膜损伤后的愈合方式
干眼症,又被称为角膜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多发的全球性眼表疾病,由于其常引起明显的眼部不适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当天然泪液分泌不足,不能够使眼睛保持润滑时,就会发生干眼症。患有干眼症的人角膜受伤的风险更大。
科学家开发出监测大脑血流量的新方法
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当缺乏氧气和适当的血液供应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就会死亡,进而可能引起中风。因此,监测大脑的血液供应量对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近期,来自波兰科学院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称为平行近红外干涉光谱(πNIRS)的新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对大脑血流量的监测。
国外新技术可同时绘制多个表观遗传标记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了Nano-CT,可以同时探测单个细胞和数千个细胞中的几种不同组蛋白标记,更详细地研究小鼠大脑中细胞如何获得独特属性和专门化。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揭示免疫治疗失效的潜在机制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仅有部分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针对肝癌免疫治疗失效机制的探索仍旧存在巨大盲区。
新研究揭示肾癌肿瘤形成的新机制
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描述了一种由雷帕霉素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的靶点过表达导致的肾癌肿瘤形成新机制。这一发现为那些最具侵略性的肾细胞癌指明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科学家揭示病原微生物改变宿主社会性行为的神经机制
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可改变宿主动物的社会性行为,如交配、聚集、侵略、交流等。信息素作为大多数生物感知外界环境、调节社会性行为的重要小分子物质,其在病原微生物改变宿主社会性行为中作用一直是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我国科学家绘制非人灵长类动物原肠运动与早期器官发生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科学家将人类胚胎发育的前60天划分为23个发育时期,即卡内基分期(Carnegie stage,CS1-CS23)。目前,人类CS1-CS7胚胎发育事件已被多个团队解析,而人类CS7后的早期器官发生时期的胚胎难以获得,此阶段的研究仍为空白。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进化上关系密切,经常被用作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动物模型。
科学家揭示心脏发育轨迹和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非编码突变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对发育中的心脏建立了综合单细胞数据的联合图谱,并利用深度学习揭示心脏发育轨迹和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非编码突变。
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抗癌潜力的独特肽
泛素化是一种复杂的翻译后修饰(PTM),参与各种细胞过程。因此,为特定泛素链开发有效的粘合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可用于调节各种生物过程,并在药物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