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理论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AD的手段,对于其致病机制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家族遗传性AD的研究。
我国科学家提出药物设计新方法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通过对失调的肿瘤自由基稳态的特异性调控,为选择性和逻辑性癌症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的CDT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典的芬顿(Fenton)或哈伯·韦斯(Haber-Weiss)化学反应将内源性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剧毒的羟基自由基,导致它们的抗癌效果受到极大的限制。
科学家在癌症如何逃避免疫系统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学术机构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癌症如何逃避免疫系统后在体内转移的机制,并探索了抑制这一危险机制的可能性。该研究对开发癌症治疗的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学家揭示促进肝再生的双向潜能肝脏祖细胞
肝脏严重损伤且当肝脏细胞介导的再生功能无法发挥时,胆汁上皮细胞(BECs)具有转分化为功能性肝脏细胞的潜力。这些具有组织干细胞潜能的BECs及其转分化机制仍待研究。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团队揭示了促进肝再生的双向潜能肝脏祖细胞。
我国科学家揭示利用骨髓涂片诊断和分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深度学习算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致命的髓系恶性肿瘤。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检测是髓系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重要标准之一。
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功能性胆管树类器官并动态揭示其代谢组学特征
胆管树网络对于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功能性生物工程肝可有效改善肝移植物供体不足导致的治疗短缺,在肝衰竭替代治疗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有关于生物工程肝的研究大多缺少功能性胆管树网络结构,这导致用于移植的生物工程肝无法将肝细胞代谢废物和胆汁成分排出,从而再次导致严重的肝组织损伤,极大降低移植成功率。
我国科学家揭示Syt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属于钙离子(Ca2+)依赖性突触囊泡膜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其在大脑中高度富集并在囊泡融合及膜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科学家已在哺乳动物中鉴定出17种突触结合蛋白亚型(Syt1-Syt17)。
我国科学家开发精准可控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哺乳动物细胞中,精确调控基因线路对于细胞适应环境、稳态维持和发育分化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关键基因表达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而多个细胞命运决定因子的表达剂量也是重塑细胞命运分化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表达受到基因顺序、基因组位置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精确控制基因表达剂量变得非常困难。
我国科学家揭示脂质堆积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促进癫痫发展中的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它们在癫痫疾病中具体的分子机制和功能表型尚不清楚。南京大学研究团队揭示了颞叶性癫痫(TLE)患者的大脑中脂质堆积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lipid-accumulated reactive astrocyte, LARA),并指出了这类细胞在促进癫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能够实现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联合分析的新技术
单细胞多组学,尤其是染色质可及性表观遗传和转录组同时测序分析,不仅可以鉴别细胞类型和状态,还可以揭示控制基因表达的机理,被视为单细胞组学分析的极致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