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力学信号有助于引导神经元精准连接
神经元的轴突需要精确连接到靶位点形成突触,是神经网络系统构建的结构基础。轴突如何高效、准确地定位靶细胞从而形成突触始终是神经科学的研究重点。
我国科学家开发特异识别帕金森病关键致病蛋白的新型示踪剂
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病理性聚集是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MSA)、路易体痴呆(DLB)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致病蛋白和病理学标志,是PD等突触核蛋白病的精确诊断和早期诊断的重要靶点。
我国科学家发现PD-L1蛋白调节因子
PD-L1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之一。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具有广谱抗肿瘤效果,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响应抗PD-1/PD-L1免疫疗法,且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后发生获得性耐药。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光眼发病重要机制
青光眼是全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能够引发视网膜节细胞凋亡、视神经轴突进行性丧失,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期,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在“肠-视网膜”轴调控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发现脓毒症引起认知障碍的新机制
脓毒症脑病是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脓毒症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征表现为认知功能和意识状态的改变,包括注意力下降、昏睡、谵妄和情绪异常等。既往研究发现,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可能是导致患者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脓毒症脑病患者脑中,同样作为认知功能执行者的胆碱能系统改变却鲜为人知。
我国科学家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猕猴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
阐明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组成对于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猕猴皮层的细胞类型。
科学家利用高分辨率可视化人体细胞翻译动态揭示抗癌药物作用机理
核糖体是细胞内的最丰富细胞器之一,负责将mRNA翻译为蛋白质,是很多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核糖体在体外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人体细胞翻译活跃过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辨率可视化的人类细胞翻译动态揭示抗癌药物作用机理。
科学家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青光眼风险位点
青光眼是导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是一种高度遗传相关的人类疾病。过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确定了100多个风险位点。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院伯格霍夫医学研究所利用大规模、多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数百个青光眼风险位点。
科学家揭示小鼠胚胎器官形成初期的时空转录图谱
胚胎正常发育需要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单细胞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早期胚胎调控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如对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多数细胞状态的详细分子定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等机构揭示小鼠胚胎器官形成初期的时空转录图谱。
美国妇科肿瘤学会报道子宫内膜癌领域两项关键临床试验取得重要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中20%~30%属于“MSI-H/dMMR”(微卫星不稳定性高/错配修复缺陷)亚型患者,因此成为了免疫治疗重点突破的妇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