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创新光电极制造技术大幅提升制氢效率
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UNIST)科研团队利用全自动喷墨打印技术创新“大规模光电极制造技术”,解决了大规模光制氢重要难题,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制氢。
英国研究利用DNA链重建细胞“骨架”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领导的一项研究使用DNA链人工重建了构成细胞“骨架”的微小管和线状结构,这些结构赋予了细胞形状并支撑其功能实现。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国际联合研究证实水分子与石墨烯电子的固液量子摩擦机制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等的国际科研小组在《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研究成果显示,水可以直接与碳的电子相互作用,这在流体动力学中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量子现象。
欧洲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 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
由欧洲航天局(ESA)主导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从美国佛罗里达洲发射升空。此前,ESA于2009年发射的普朗克空间望远镜已完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谱的绘制,并计算出暗物质和暗能量所占比例。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将进一步揭示宇宙物质分布及宇宙演变过程,推断暗物质和暗能量属性,增进人类对重力及宇宙运行的了解。
国际联合研究绘制出首个人类纤毛跳动分子机制图
由英国、美国、荷兰、中国和埃及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揭示人类纤毛结构的详细分子图谱。
欧洲首个闪电成像仪成功启用
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EUMETSAT)和欧洲航天局(ESA)发布欧洲首个卫星闪电成像仪拍摄的第一批图像及动画。
波兰开发出利用发光材料测量压力的新方法
波兰科学院低温与结构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发光纳米材料,可以随着局部压力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韩国研发超高分辨率单次测定“核磁共振分析法”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开发出仅需单次测量就可获得超高分辨率碳原子核磁共振信息的分析法,可用于分析分子结构复杂的天然物质结构。研究结果刊登在《Angebante Chemi》上。
英国科学家发现植物避免表皮开裂的机理
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IC)科学家发现植物避免表皮开裂的机理。该研究论文“油菜素类固醇通过细胞壁和组织力学协调植物细胞层的相互作用”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猕猴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
阐明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组成对于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猕猴皮层的细胞类型。
科学家利用高分辨率可视化人体细胞翻译动态揭示抗癌药物作用机理
核糖体是细胞内的最丰富细胞器之一,负责将mRNA翻译为蛋白质,是很多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核糖体在体外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人体细胞翻译活跃过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辨率可视化的人类细胞翻译动态揭示抗癌药物作用机理。
科学家建立无细胞因子培养系统实现造血干细胞长期体外扩增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罕见的骨髓细胞群,可在移植后重建整个造血系统,是一种治疗血液疾病的细胞疗法。脐带血是移植造血干细胞的一个可靠来源,但其中造血干细胞含量较少,体外扩增的程度有限,成功植入和持久的造血重建难度较大。
科学家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青光眼风险位点
青光眼是导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是一种高度遗传相关的人类疾病。过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确定了100多个风险位点。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院伯格霍夫医学研究所利用大规模、多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数百个青光眼风险位点。
科学家揭示小鼠胚胎器官形成初期的时空转录图谱
胚胎正常发育需要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单细胞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早期胚胎调控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如对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多数细胞状态的详细分子定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等机构揭示小鼠胚胎器官形成初期的时空转录图谱。
我国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介导宿主尿素循环代谢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西方发达国家为CRC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大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C的发生中有肠道菌群参与。然而,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宿主代谢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尚不清楚。
美国妇科肿瘤学会报道子宫内膜癌领域两项关键临床试验取得重要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中20%~30%属于“MSI-H/dMMR”(微卫星不稳定性高/错配修复缺陷)亚型患者,因此成为了免疫治疗重点突破的妇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