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实现猴胚胎体外培养从囊胚到早期器官发育
灵长类动物在妊娠期的第3-4周有原肠运动、器官发生等里程碑事件。目前对这个时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了解有限。昆明理工大学等研究人员实现了从囊胚到早期器官发生的猴胚胎体外发育。
我国科学家开发活细胞蛋白质稳定性光遗传学控制技术
活细胞蛋白质操纵方法是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对蛋白质丰度进行精确地时间和空间控制的光遗传学工具在研究各种复杂的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活细胞蛋白质稳定性光遗传学控制技术。
我国科学家实现蓝细菌直接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
2023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光自养生物为底盘,基于天然光合作用直接实现了葡萄糖的合成。
科学家利用迁移学习建立计算大模型预测基因调控研究
基因网络绘制需要大量转录组数据用于建立基因之间的联系,这也阻碍了一些数据有限场景(如罕见病)等研究。最近,利用迁移学习的机器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带来了变革性进展,其通过在大规模通用数据集上进行大模型预训练,而后迁移到数据量有限的特定任务进行微调。
国际研究完成人类肺细胞图谱绘制
结合近40项研究的数据,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英国桑格研究所等的科研团队共同创建了目前最大、最全面的人类肺部细胞图谱(HLCA),揭示了肺部细胞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键差异,将成为肺部研究人员的重要新资源。
国外研发半导体和超导体混合材料
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开发出一种半导体和超导体量子比特的混合架构材料,为首次使用量子点系统以可控方式实现此类设计。这项成果被认为是量子计算发展的关键一步,并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
日本研发高电解效率的生物燃料电池
日本京都大学等科研团队使用乙醇脱氢酶(ADH)和全脱氢酶(ALDH),实现了高输出、高效率的生物电化学级联反应。所使用的ADH和ALDH来源于被称为氧化葡萄糖杆菌的醋酸菌,都具有与电极直接进行电子转移的独特特性,可实现副反应风险低、电解效率高的物质-能量转换。
国外研究揭示最早静止星系特征
英国爱丁堡大学科研人员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使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揭示了最早静止星系GS-9209的特征。这个星系比银河系小10倍左右,但拥有的恒星总数与银河系相似,恒星总质量约为太阳的400亿倍,并且这些恒星是在GS-9209星系完全形成之前迅速形成的。
国外研发新型量子级联激光器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比萨纳米科学研究所与英国利兹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体积小、成本低、精度高的新型量子级联半导体激光器,能够产生太赫兹频率的短辐射脉冲。该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
科学家揭示儿童情绪识别变化规律
有焦虑等精神症状的儿童可能难以理解周围人的快乐、悲伤等情绪,也无法准确理解情绪线索,从而使他们在社交场合难以做出合适的行为。情绪会随着儿童发育而不断完善,但相关神经表征是否同时发生变化尚不明确。
瑞典发现常温磁性量子新材料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常温二维磁性量子材料。此前,此类材料仅能在极低温实验室环境中展示。该材料基于铁基合金(Fe5GeTe2)和石墨烯开发,具备单原子厚度,可用作自旋极化电子的源和检测器,在超快速、低功耗传感器应用以及先进磁存储和计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美国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对超核定向流进行首次测量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对超核定向流进行了首次测量。超核是短命的稀有原子核,除了普通的质子和中子外,还包含至少一个奇异夸克,代替构成普通核子的上夸克或下夸克之一。
国外开发出可使用多种中子源的半导体软错误率评估方法
由日本京都大学科研人员负责的产学协同软错误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使用不同中子源获取半导体软错误率的方法。
国际科研团队研发可承受极端条件的合金
波兰华沙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的国际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的W-Ta-Cr-V-Hf合金。该合金为纳米晶体,难熔且具有高熵,极耐辐射,未来可用于核工业和航天工业中。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成功获取地幔岩石样本
近期,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JOIDES Resolution海洋钻探船在大西洋中部的海床下成功采集到地幔岩石样本,并且许多样品结构完整。该发现有望为地球地质构造、岩浆及火山活动、远古生命起源以及地球物理等研究领域开启新篇章。
我国科学家开发智能纳米药物精准修复脊髓损伤
目前,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同时,脊髓损伤会引起多种病理事件,如何同时针对不同机制的脊髓损伤进行微创治疗仍然充满挑战。浙江大学研究团队于近日开发了一种智能纳米药物,能够高效且特异性靶向特定神经元,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