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在政策指引下不断提速。进入21世纪后,船舶工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强力的产业政策支持下进行自主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航运业的稳步发展,国内各大造船企业发展持续向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等总体上也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
相关上市企业:中国船舶(600150)、中远海控(601919)、天海防务(300008)、中船防务(00317)、江龙船艇(300589)、中国重工(601989)、中国动力(600482)、亚光科技(300123)、中远海特(600428)、锦江航运(601083)等。
相关企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市国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船舶制造、智能化、完工量、竞争格局
一、船舶制造行业相关概述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水上交通运输、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不同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具体来看,按船体材料,可分为钢质船、铁质船、木质船、玻璃钢船、铝质船、钢丝网水泥船、混合结构船等;按航行区域,可分为远洋船、近洋船、沿海船和内河船等;按动力装置,可分为蒸汽机船、内燃机船、汽轮机船、电动船和核动力船等;按推进方式,可分为明轮船、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和风帆助航船等;按航行方式,可分为自航船和非自航船;按航行状态,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艇、气垫船、小水线面船、冲翼艇等;按照用途可分为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
船舶制造业发展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动船舶制造行业发展,并积极推动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如2024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2024年11月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加速5G在海洋渔业、智能船舶、海上交通、海上执法、海上能源、海洋生态环境、海上救助打捞等领域创新应用。推动适用于海洋环境的5G网络设备及终端研发,深化5G与无人艇、海洋监测浮标、钻井平台等海洋设备融合应用。
二、船舶制造行业产业链
从产业链来看,智能船舶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关键零部件与设备等,原材料包括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特性,能够满足船舶对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关键零部件与设备包括发电机、柴油机、通信设备等,这些零部件与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船舶制造。中游是指船舶制造行业。下游是指船舶制造的主要应用领域,在军事领域,船舶主要用于海上巡逻、侦察、反潜等方面;在民用领域,智能船舶主要应用于海洋测量、环境监测、海上救援、货物运输、科研勘探等多个方面。
船舶的结构复杂且要求严格,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拉力。钢材由于其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被广泛应用于船舶的船体、甲板、舱壁、骨架等关键部位。这些部位是船舶的支撑结构,对于船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使用钢材可以确保船舶在恶劣的海况下仍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保障船员和货物的安全。近年来,我国钢材产量保持稳定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11.33亿吨,到了2024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9%。随着钢材产量的稳定增长,将进一步保障船舶制造的原材料供应。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三、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在政策指引下不断提速。进入21世纪后,船舶工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强力的产业政策支持下进行自主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航运业的稳步发展,国内各大造船企业发展持续向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等总体上也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其中新接订单量占全球总量74.1%,占比较高,这意味着后续所造的船中有七成以上是中国制造。
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进一步体现,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逐渐遍布全球,船舶工业作为产品贸易运输的重要载体,在市场需求的快速推动下,船舶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船舶制造工艺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各国对于我国船舶产品的需求也在稳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量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
四、船舶制造行业竞争格局
在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内部,市场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头部企业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央企,凭借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在船舶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团队,能够承接大型、复杂、特种船舶的建造任务。第二梯队企业主要包括江苏扬子江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造船技术相对成熟,具备较为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体系,在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第三梯队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主要聚焦于本土市场和周边地区,经营范围相对较窄,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等方面有待提升。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业务(军、民)、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作为世界航运业的伙伴,公司秉承“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不断推出一系列大型绿色环保船型和船机新产品,持续引领船舶工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2024年上半年,造船市场在运力周期性更替以及行业绿色变革的持续驱动下,需求延续旺盛态势,公司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达到344.46亿元,同比增长22.39%。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造船及海洋工程制造为主业,船舶研发、航运、新能源发展为补充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中国主要造船集团之一,扬子江船业集团拥有巨型干船坞一座,大中型船台五座,年造船生产能力在100万综合吨以上,以大中型集装箱船、大型散货船及中型多用途船为主流产品。公司拥有50多年的造船生产经验,曾经为海内外船东建造过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化学品船、多用途船及散货船等。除了造船之外,公司还承接陆上大型钢结构工程的制造生产,举世瞩目的江阴长江大桥的主体钢梁就是本公司的产品。根据年报数据,扬子江船业集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65亿元,同比增长10.1%;净利润达到人民币66亿元,同比增长61.7%。这一亮眼的业绩表现也助力公司在全球造船行业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五、船舶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1、绿色化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船舶将成为未来造船业的发展方向。绿色船舶的核心理念是在船舶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船舶制造企业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大环保技术的投入,研发和生产更多符合环保标准的船舶。
2、智能化
随着订单量的激增,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高效完成船舶建造,成为摆在船企面前的一道难题。船舶制造过程中,焊接作业占据了船体建造的30%-50%的工作量及成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代表。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和焊接工作环境的恶劣性,使得招工难成为船企普遍面临的挑战。因此,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成为船企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船舶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智能决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国际化
国际化发展也是船舶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之一,其船舶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船舶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优异,还在国际市场上接到了大量订单。例如,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接到的订单排期至2028年,其中95%的订单来自海外客户,显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中国船舶制造企业需要加强与国际知名船舶制造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竞争力,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产业需求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国船舶制造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中国船舶制造行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