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干细胞命运决定因子SOX9致癌机制
在皮肤发育过程中,干细胞命运决定转录因子SOX9调控胚胎表皮干细胞(EpdSCs)转变为成熟表皮细胞或毛囊细胞。EpdSCs表达SOX9后发育为毛囊细胞,反之则发育为表皮细胞。然而,有研究表明,SOX9与肺癌、皮肤癌、骨癌等许多致命癌症有关,表皮干细胞异常表达SOX9时能够激活癌基因,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科学家揭示靶向蛋白CypA药物对痘病毒抵御机制
近期,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皮尔布赖特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合作发表了题为“TRIM5α restricts poxviruses and is antagonized by CypA and the viral protein C6”的研究论文
科学家探讨习惯性查看社交媒体行为如何改变青少年的大脑发育
青春期是一个以社交媒体使用高峰期为特征的发育时期,对同龄人的社交反馈神经敏感度也很高。习惯性查看社交媒体可能加剧青少年对于显著社交反馈预期的神经反应。此外,社会情景的动机显著性可能会破坏青少年参与认知控制的能力,进而破坏他们调节行为的能力。
科学家开发工程化细菌用于检测肿瘤DNA
人们应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已开发出精密的细胞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人类疾病。然而,生物传感器尚未被设计用于检测特定的细胞游离DNA序列和突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合作开发一种工程化细菌,可检测活体中肿瘤DNA。
科学家揭示巨噬细胞线粒体驱动炎症的主要因素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年龄相关的炎症及衰老有关,但其中的机制仍有待研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等团队发现了巨噬细胞线粒体导致慢性炎症发生的关键机制。
科学家构建卵黄囊细胞图谱揭示其在人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
胚胎外卵黄囊(yolk sac,YS)可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营养支持和氧气,并生成第一批血液和免疫细胞,但其他功能仍然未知。英国威康桑格研究所等合作绘制卵黄囊细胞图谱,揭示人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卵黄囊的功能。
科学家利用超高密度脑电记录系统实现单个手指运动精准解码
脑机接口(BCI)技术能让用户在不移动身体的情况下操作外部设备。基于脑电图(EEG)的BCI系统具有时间分辨率高、使用方便和便携等优点。然而,有关高空间分辨率EEG对解码精确肢体运动(如手指运动)的研究仍然较少。韩国科学技术院等合作通过超高密度脑电记录系统实现单个手指运动精准解码。
科学家探讨童年逆境发生的时机与童年和青春期表观遗传模式之间的关系
童年逆境可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表观遗传学是研究环境对基因表达影响的一种方法,可以为了解童年逆境对个体的生物学影响提供线索。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总医院基因组医学中心等研究团队探索了童年逆境发生的时机与儿童和青春期时期的表观遗传模式之间的关联。
科学家发现淋巴结共享导致免疫交流和胰腺免疫调控
淋巴结是形成组织特异性适应性免疫的关键场所,其在组织间的间隔分布有助于不同器官同时做出相应的免疫决策,部分淋巴结可同时服务于多个器官,这些共享淋巴结可能会导致共享器官更容易受到免疫串扰的影响,人们对于这种情况下淋巴结是如何整合复杂的信息并对做出相应对策的机制仍不清楚。
科学家发现免疫介导的松果体去神经化导致心脏病患者睡眠紊乱
健康人体中,睡眠与觉醒周期受到褪黑素昼夜分泌的严格控制,褪黑素分泌周期与地球昼夜周期同步。褪黑素的合成发生在松果体中,并且受到颈上神经节中交感神经元的调控。在颈上神经节中除了调控松果体的神经元,还有调节心脏的神经元。心脏病患者中经常会出现褪黑素水平降低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但是这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实现高强韧水凝胶材料新突破
水凝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生物材料。然而水凝胶材料天生质弱,强度低、韧性差,成为限制其应用的瓶颈难题。尽管当前已有多种提升水凝胶力学性能的方法,例如双网络策略以及基于聚乙烯醇的结构优化策略,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涉及冗长制备流程或苛刻制备条件,限制了其临床转化应用。
科学家开发医学大模型以助力诊断与知识共享
医学领域缺乏公开可用的标注医学图像,这是计算研究和教育创新的一大障碍。与此同时,许多去标识化的图像和丰富的知识被临床医生在医学Twitter等公共平台上分享。
我国科学家揭示真菌几丁质合成酶的催化和抑制机制
几丁质作为真菌细胞壁、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多糖,在这些生物的繁殖、生长或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几丁质在植物和脊椎动物中不存在,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被认为是研发杀菌剂、杀虫剂和抗真菌药物的重要靶点。
我国科学家揭示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病人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抑郁症的客观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进展。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15~33岁,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科学家绘制细胞游离DNA单分子全基因组突变图谱
体细胞突变是肿瘤发生的标志,可用于癌症的无创诊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绘制细胞游离DNA单分子全基因组突变图谱,用于癌症无创检测。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科学家通过递送mRNA改造体内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通过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使患者造血干细胞“焕新”。然而,目前的移植方案往往存在副作用,而且使用机会有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利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封装递送mRNA以改造体内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