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结构情况分析
(一)、能源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1、世界能源的结构及展望
目前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32.9%,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3.8%、煤炭占29.2%、核能占4.4%、水电占6.8%。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2.8%,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风能(52.2%)。
全球能源消费量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煤炭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以发展眼光来看,全球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2015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仅增长1.0%,远低于十年平均水平1.9%,这是自1998 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08 年金融危机除外)。其中,除了核电以外,剩下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增长速度均低于十年均值。而可再生能源的情况却相反: 2015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继续增长,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重达2.8%, 远高于十年前0.8%的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15.2%,其增量更是创历史新高,几乎是全球发电量的全部增量。
未来全球能源消耗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国际能源署的有关预测也给出了相似的结果:2030 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将超过30%。
未来全球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清洁化和低碳化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全球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
2、我国能源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随之不断攀升, 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政策,能源消费量得到有效控制并持续下降。目前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比重依然最高。
(二)、我国电力装机发展情况分析
1、我国电力装机的发展情况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7 年,计划经济严格控制时期,此时电力工业呈现垂直垄断的特征。第二阶段为1978-2002 年,体制改革、市场管理时期,电力装机呈现8.0%的复合增长率。第三阶段为2003-2016 年,竞争市场时期,电力装机复合增速提升至11.5%。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阶段
时期 | 产业政策 | 产业组织 | 装机复合增长率 | 煤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
1949-1977 | 国家计划、完全干预 | 垂直垄断,禁止市场进入,电价由国家统一制定 | - | - |
1978-2002 | 政企分开,着重发展,建设行业法规体系 | 允许外资、民间资本进入。电价仍管制有所松动,电价的制定开始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实行多种电价 | 8.0% | 5459 |
2003-2016 | 厂网分开,推进发电侧竞争市场体系 | 受制于电力供需失衡,总体电价改革推进缓慢。部分地区、范围内发电侧竞价上网 | 11.5% | 5114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电源装机自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从1980 年到2016 年,国内总装机容量由0.66 亿千瓦增长到16.5 亿千瓦,复合增速为9.4%。
我国基本按照“适度提前于经济发展”来进行电力项目规划和建设, 以满足经济增长对电能产品的需求。但我国电源装机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电源装机增速和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波动很大。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电力作为一种依附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必然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对电力需求弹性系数有明显影响。在进入工业化进程尤其是2000 年以后的工业重型化进程后,我国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开始大幅上升,可预测性明显下降。而进入“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增加,且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多下降,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逐步下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电力需求周期的影响显著。
2、火电装机占比渐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2006 年以前,我国电源结构一直以煤电、水电为主,其他类型电源作为有效补充。2006 年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节能环保意识和环保要求的增强,我国的电源结构逐渐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新能源、清洁能源,特别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出现指数增长态势。2006 年至2016 年,我国煤电(含燃煤热电)装机比例占比下降了约15%,达到了历史新低。
风电、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依靠技术的发展及成本的下降,规模急剧上升,装机比例不断增加,导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不断下降。
1970-2017年火电装机平均利用小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速超预期,其余各类装机均衡发展
自2006 年以来,随着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各类电源装机发展速度呈现两极逐步分化态势,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日益提高。所有装机10 年复合增速为11.10%。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光伏、风电为代表的非水可再生能源,10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98.87%和54.89%;其次是核电和天然气发电,分别为17.25%和13.74%;煤电装机增速最低,为8.32%。
2006~2016年各类装机复合增速情况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的推动,我国用电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从用电量增速上看,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速趋势差异日趋明显: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量复合增速最高,工业供电量复合增速在2010 年后开始稳步下降,第一产业用电量复合增速最低。从用电量占比上看,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量占比持续上升。这一变化逐步导致电力峰谷差增加,装机调节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二、天然气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一)、天然气环保优势明显
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天然气的单位热值高达38.97 MJ/kg 当量,分别是原煤和标煤单位热值的1.3 倍和1.9 倍,与煤炭相比热值优势明显。从效率上看,发电和工业燃料上天然气热效率比煤炭高约10%,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热效率较燃煤发电高近1 倍。从燃料燃烧产物角度考虑,作为环境友好型燃料,天然气的燃烧产物中各空气污染物单位排放量均低于煤和石油;此外, 天然气的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单位排放量也低于其他燃料。基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角度考虑,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形势下,天然气能源的优势突出。
天然气的单位热值高于煤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天然气燃料的空气污染影响小
燃料 | 二氧化硫 (kg/t当量) | 二氧化氮 (kg/t当量) | 一氧化碳 (kg/t当量) | 未燃烧物 (kg/t当量) | 灰分 (kg/t当量) | 飞灰 (kg/t当量) |
煤 | 6(80%已脱硫) | 11(工业用) | 4.5~20 | 0.3 | 220 | 1.4 |
天然气 | 4(工业用) | 0.53~3 | 0~0.45 | 4(工业用) | 0.53~3 | |
石油 | 20(未脱硫) | 6(工业用) | 6~30 | 0.5 | - | -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天然气燃料的温室效应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天然气市场空间分析
2016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3.6 亿吨标准煤,较2000 年已实现近2 倍的增长。至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有望实现近50 亿吨标准煤。受制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约束,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呈现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特征。天然气消费总量远低于煤和石油等传统燃料。原煤虽然在能源消费中处于绝对地位,但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天然气消费量占比虽然在几种能源中排名最低,但占比逐年上升,至2016 年达6.4%。2016 年12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至2020 年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 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2017 年6 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各部委印发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改能源 [2017] 1217 号),指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并提出至2020 年和2030 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10%和15%左右的目标。
能源消费量(亿吨标准煤)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不同能源消费比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十一五”以来,天然气需求激增,消费量维持较高增长,同比增速水平可比非化石能源;预计2017-2020 年天然气消费的年均复合增速达15.7%, 为同期能源总消费增速(3.5%)的4.5 倍,原煤消费增速(1.8%)的8.9 倍。以2016 年天然气消费量(2103.4 亿立方米)为基数计算,2020 年天然气消费增量空间近1700 亿立方米,提升空间可观。
不同能源消费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天然气消费结构来看,四大天然气消费领域分别为城市燃气、发电、化工、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展迅速,消费占比由2000 年12.0%提升至2015 年32.5%。至2020 年我国气化人口和气化率预计进一步增加,城市燃气消费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气化水平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水电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我国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1、近年装机规模显著提升,资源开发程度尚有提升空间
作为当前最成熟、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水电在我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装机容量从1980 年代的1000 万千瓦左右,跃升为当前超过3 亿千瓦。截至“十二五”末,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954 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151 万千瓦,小水电7500 万千瓦,抽水蓄能2303 万千瓦,水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0.9%。2015 年全国水电发电量约1.1 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9.4%,在非化石能源中的比重达73.7%。
我国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6 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 万亿千瓦时,按利用100 年计算,相当于1000 亿吨标煤,在常规能源资源剩余可开采总量中仅次于煤炭。
目前,全球常规水电装机容量约10 亿千瓦,年发电量约4 万亿千瓦时,开发程度为26%(按发电量计算)。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开发程度总体较高,瑞士、法国、意大利已超八成,我国水电开发程度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主要国家水电开发程度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主要国洲际水电开发程度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为促进我国水电流域梯级滚动开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已形成十三大水电基地。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澜沧江、黄河上游、黄河中游北干流、湘西、闽浙赣、东北、怒江水电基地。十三大水电基地资源量超过全国的一半,基地的开发建设对于我国水电发展至关重要。
截至“十二五”末,长江上游、黄河上游、乌江等七大水电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2020 年之前将继续推进这七大水电基地建设,并配套建设水电基地外送通道。
我国大型水电基地已建成规模及2020年规划目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水电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政策支持
近三年,我国水电装机增速显著回落,“十二五”期间我国水电发展未完全达标,除常规水电新增投产装机9800 万千瓦,超过规划的6100 万千万以外,常规水电新开工规模、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及新开工规模均不同程度低于目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水电可持续发展方面遇到了些许问题。
1、水电开发难度加大、经济性下降
随着我国河流中下游以及地理位置相对便利的水电项目开发接近尾声,目前水电行业发展重心转向未开发资源集中的西南地区河流中、上游流域,这部分资源接近藏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制约因素多,交通条件差,输电距离远,工程建设和输电成本高,加之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水电开发的经济性变差。此外,对水电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补助和分摊机制尚未建立,加重了水电建设的经济负担和建设成本。早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水电高速发展,电站平均开发成本约6000-7000 元/千瓦,但“十二五”期间每千瓦的成本已经跃至1 万元,在“十三五”期间,每千瓦的成本已经超过1.5 万元。
水电项目一次性投资大,在成本升高、还贷压力、市场需求减弱、水电消纳等原因的作用下,都可能导致电站亏损、甚至现金流断裂的情况。
2、弃水问题亟待解决
除建设成本增加之外,我国水电行业还临着另一个棘手问题——云南、四川两个水电大省的大量“弃水”。 截至2015 年底,四川省水电装机6759 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近80%,2012-2015 年,四川电网水电“弃水”电量分别为76、26、97 和102 亿千瓦时。与之相邻的云南省,2013 年开始也出现大量“弃水”,2013-2015 年,弃水电量分别为50、168 和153 亿千瓦时。
弃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消纳,消纳不畅一方面因经济增速下降、电力消费增速下降,电力市场供大于求,东部省份不得已削减甚至拒绝西部水电;另一方面也因电量外送通道建设相对滞后。
3、发改委、能源局近日出台措施力促西南水电消纳
针对西南地区弃水问题,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2017 年10 月出台相关措施, 在三个层面上着力解决西南地区弃水问题。
(三)、 “十三五”水电发展助力能源结构调整
2014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指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当时提出积极开发水电,到2020 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 亿千瓦左右。而最新发布的《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上调了装机目标。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开工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各6000 万千瓦左右,新增投产水电6000 万千瓦,2020 年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8 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4 亿千瓦,抽水蓄能4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1.25 万亿千瓦时,折合标煤约3.75 亿吨,在非化石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50% 以上。“预计2025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7 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8 亿千瓦,抽水蓄能约9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1.4 万亿千瓦时”。
我国2020年发电装机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风电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风电行业市场发展潜力 分析
风力在1887 年首次应用于发电,直到1970s 美国政府首先开始推广风电之前,没有政策推动的风电处于一个自由而增长缓慢的状态。由于1973 年油价上涨,各国政府纷纷开始了对其他能源的投入,由此也出台了扶持风电发展的一些政策,风电技术也借此机会逐渐进步,1978 年丹麦制造出了世界上首个2MW 风力发电机。21 世纪随着能源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进入大众的视野,全球各个国家以各种形式支持、参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的国家出台了风电支持政策,商业化风电开始以25%每年的复合增速增长,海上风电项目也进入了实践阶段。
我国风电经历了飞速发展的10 年,成为国内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1986 年,我国首个风力发电场-山东省荣成市马兰风力发电场的建成运营,1989 年,我国开始建设100kW 以上的风力发电场,1994 年,新疆达坂城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0MW,成为我国第1 个装机容量达万kW 级的风电场。1996 年,原国家计委推出的“乘风计划”、“双加工程”、“国债风电项目”, 使我国风电事业正式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从2003 年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 我国政府始终将风电发展作为能源革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大力支持。后续风电标杆电价的公布,海上风电电价的出台,及对风电消纳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政策,都很好的推动着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实现了34%的复合增长率, 年均新增容量18GW,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两项数据均居世界第一。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设备容量的比例从2010 年的3.06%提高至目前的9%以上, 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新能源发电行业。
但是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风电仍占较小的份额。2016 年全国发电总量5.91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016 年风电发电量24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1%,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为4.08%,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2016 年,我国六大区域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均保持增长态势,西北地区依旧是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西北地区(26%)、华北(24%)、华东(20%)、西南(14%)、中南(13%)、东北(3%)。与2015 年相比,2016 年我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以及中南地区占比均出现了增长,其中华东地区占比由13%增长到20%,中南地区占比由9%增长到13%,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出现减少,其中西北地区占比由38%下降到26%。风电新增装机由传统的西北地区一家独大逐步向中东部低风速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
2017 年7 月28 日,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布了2017-2020 全国20 省市风电新增建设规模方案。据方案,2017 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3065 万千瓦,2017-2020 年全国风电累计新增规模11040 万千瓦,2020 年规划并网目标12600 万千瓦(126GW)。以16 年底风电并网装机规模149GW 计算,到2020 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规模约为275GW。
2017-2020全国20省市风电新增建设规模方案(万千瓦)
省份 | 2017 年 | 2018 年 | 2019 年 | 2020 年 | 2017-2020 年累计 | 2020 年规划并网目标 |
北京市 | 0 | 5 | 5 | 10 | 20 | 50 |
天津市 | 29 | 26 | 40 | 28 | 123 | 100 |
河北省 | 239 | 350 | 300 | 250 | 1139 | 1800 |
山西省 | 256 | 240 | 220 | 224 | 940 | 900 |
辽宁省 | 0 | 70 | 50 | 40 | 160 | 800 |
上海市 | 0 | 10 | 10 | 10 | 30 | 50 |
江苏省 | 110 | 100 | 80 | 80 | 370 | 650 |
浙江省 | 0 | 100 | 90 | 90 | 280 | 300 |
安徽省 | 200 | 100 | 100 | 50 | 450 | 350 |
福建省 | 50 | 100 | 100 | 100 | 350 | 300 |
江西省 | 113 | 160 | 140 | 60 | 473 | 300 |
山东省 | 350 | 240 | 200 | 200 | 990 | 1200 |
河南省 | 300 | 300 | 300 | 300 | 1200 | 600 |
湖北省 | 301 | 150 | 150 | 150 | 752 | 500 |
湖南省 | 232 | 230 | 150 | 150 | 762 | 600 |
广东省 | 165 | 150 | 150 | 150 | 615 | 600 |
广西区 | 200 | 100 | 100 | 100 | 500 | 350 |
海南省 | 0 | 0 | 0 | 35 | 35 | 30 |
重庆市 | 30 | 15 | 15 | 15 | 75 | 50 |
四川省 | 22 | 8 | 20 | 20 | 70 | 500 |
贵州省 | 15 | 60 | 120 | 44 | 239 | 600 |
云南省 | 0 | 65 | 65 | 65 | 195 | 1200 |
西藏区 | 0 | 5 | 5 | 10 | 20 | 20 |
陕西省 | 303 | 150 | 150 | 150 | 753 | 550 |
青海省 | 150 | 150 | 100 | 100 | 500 | 200 |
合计 | 3065 | 2884 | 2660 | 2431 | 11040 | 12600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弃风率改善趋势已出现。2017 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984 小时,同比增加67 小时;风电弃风电量235 亿千瓦时,同比减少91 亿千瓦时, 弃风限电形势明显好转。从2017 年上半年“红六省”弃风率的改善情况来看,预计2017 年除新疆和甘肃外的其余四省都有望达到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实现2018 年“解禁”。2018 年四省此前推迟的已核准项目及新核准项目将有力推动行业新增装机规模的增长。
“红六省”弃风率显著改善
省份 | 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小时) | 2016H1 | 2016 | 2017H1 | |||
利用小时数(小时) | 弃风率 | 利用小时数(小时) | 弃风率 | 利用小时数(小时) | 弃风率 | ||
内蒙古 | 1900-2000 | 1024 | 30% | 1830 | 21% | 1023 | 16% |
吉林 | 1800 | 677 | 39% | 1333 | 30% | 853 | 24% |
黑龙江 | 1850-1900 | 836 | 23% | 1666 | 19% | 925 | 16% |
甘肃 | 1800 | 590 | 47% | 1088 | 43% | 681 | 36% |
宁夏 | 1850 | 687 | 22% | 1553 | 13% | 804 | 4% |
新疆 | 1800-1900 | 578 | 45% | 1290 | 38% | 854 | 32%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依据《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中的新增建设规模,“十三五”期间风电的装机规模年平均增长25GW 左右将是一个合理值,考虑到《指导意见》中并没有包含红六省的新增规模,在红六省解禁后,新增装机应超过25GW,在投资建设需求解禁及电价调整关键年份的影响下,特定年份的装机规模将会达到30GW。
(二)、平价上网渐近,风电行业发展趋势
2017 年5 月,国家能源局发文组织申报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示范项目的上网电价按当地煤电标杆上网电价执行,相关发电量不核发绿色电力证书,相应的电网企业确保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不限电。最终河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等五省申报共计707MW 的平价上网示范项目。
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数量及装机容量MW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弃风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为能源局此次组织风电平价上网项目申报意在摸清风电的真实度电成本,分析风电补贴的下降空间,以确定未来补贴退坡直至完全退出的节奏。申报项目多为弃风率较高的区域,业主们看重示范项目“不限电”的优势, 认为发电量提升的价值高于减少的补贴。
以2018 年风电标杆电价为基准,风电度电补贴在0.125-0.205 元/kWh 之间, 风电标杆电价中补贴占比为28%-36%。以新疆为例分析,若由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调整为煤电标杆上网电价,度电收入降低34%,而弃风率由目前的32%变为零意味着发电量增长47%,则最终总电费收入与之前基本持平。考虑到目前补贴发放的拖欠基本在两年以上,平价上网的模式将使得运营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大幅改善,对运营企业更为有利。
风电补贴强度(单位:元/kWh)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风电补贴强度及占比
项目 | I类区 | II类区 | III类区 | IV类区 |
平均煤电标杆电价:元/kWh | 0.264 | 0.325 | 0.335 | 0.365 |
风电标杆电价:元/kWh | 0.40 | 0.45 | 0.49 | 0.57 |
补贴强度:元/kWh | 0.136 | 0.125 | 0.156 | 0.205 |
补贴占比 | 34% | 28% | 32% | 36%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风电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1、整机制造商:技术优势是企业最重要的王牌
在经历了2011 和2012 年的行业调整后,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减少,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2016 年,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十的主机制造企业市占率达到84.2%。
目前,国内风电主机市场主要由国内厂商供货,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小,由于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国内招标中质量因素越来越被重视,国内主机的价格在近几年也较为稳定。
由于近几年风电运营商越发关注风机的发电效率和质量等因素,价格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中标因素,所以,今后在技术上有优势的整机制造商将会通过提高市场份额来提升业绩。
海外市场上,国内风电主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很小,2015 年全年国内出口风电机组容量仅为275MW,占当年风机海外市场份额仅为1%,截至2015 年, 国内累计出口风机机组容量也只刚刚达到2GW。
由于国内风机装机增速趋缓,国外新增风电市场占比将会回升, 国内厂商对于海外市场的关注度将会提高,海外市场也提供了国内主机制造企业足够的业绩提升空间,那些拥有技术优势的主机厂商将能够更顺利的拓展海外市场,提升自己的业绩。
2、关键零部件厂商:能够走出去的企业将来优势更大
风机由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一般可以分为风轮、机舱和塔架三大部分。机舱包含了风电机组的关键设备,包括传动机构、发电机等;风轮在机舱前端, 由轮毂和叶片组成,它的作用是将风能传递给机舱内的传动机构;塔架则起到支撑风机机舱和风轮的作用,通常塔架越高,风速越大。
大型风电机组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零部件厂商的集中度低于整机厂商,由于运输范围的原因,部分大型零部件厂商的地域性较强,企业的工厂布局对于公司订单的获得影响较大。由于上游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多,且关键技术主要由主机厂掌握,在国内相对注重价格的情况下,对于主机厂的议价能力较弱。相反,海外主机厂商主要依靠其认证体系确定长期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商,所以,对于零部件厂商,海外业务利润率较高。
近几年国内风电行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提升,有稳定的质量体系保证,优良业绩及品牌知名度的公司,长期来看,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但由于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增速下降,且部分大型零部件的供应商的地域性较强,短期来看,零部件供应商仅靠国内业务,业绩难有突出变化,所以更看好海外业务占比高的零部件供应企业。
五、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及式成未来发展趋势
(一)、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光电效应将光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 结上,形成空穴-电子对,在p-n 结内建电场的作用下,空穴由n 区流向p 区, 电子由p 区流向n 区,接通电路后形成电流。光伏发电全产业链能耗仅1.3 千瓦时/瓦左右,是最洁净的发电过程。
光伏产业主要环节包括多晶硅料提纯、拉棒/铸锭、切片、电池片环节和封装制成组件环节。多晶硅料通过铸锭或者拉棒形成硅锭或者硅棒,再经由切片形成多晶、单晶硅片进而组成太阳能电池最终封装成组件。
全球光伏产业早期由欧洲开始兴起,作为传统制造大国,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受欧洲需求带动快速扩张,而国内光伏产品需求相对疲软。2010 年国内全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9GW,而全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仅500MW,电池产品绝大部分出口至海外,国内下游太阳能市场需求较弱。
2011 年以来,欧债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上组件和电池的价格急速下跌。大批欧美厂商由于其产品价格过高在与国内厂商的竞争中失利,纷纷停产或倒闭,引发欧美地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我国组件、电池片等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发展,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化石类一次能源依赖,2013 年以来政府加大对光伏行业扶持力度,在国家、省以及地方政府层面推出多项粗剪光伏产业发展政策。
2013 年起,我国装机容量迅速提升。2016 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4GW, 全国累计装机容量达77GW,连续三年新增装机量全球第一,并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
2016 年3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2020 年,除专门的非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外,各发电企业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同年4 月,能源局下发通知,要求2020 年各燃煤发电企业承担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配额与火电发电量的比重应达到15%以上。光伏作为非水可再生能源重要构成,将在保障2020 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中承担重要角色。
至2016 年底,我国已成为为全球重要光伏材料以及设备产地和市场。2016 年我国新增装机34.54GW,全球占比达45%;我国多晶硅产量19.4 万吨,全球占比达52%;硅片产量63GW,全 球占比达91%;电池片产量49GW,全球占比达71%;组件产量53GW,全球占比达74%。
2017年7 月,能源局发布《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对2017-2020 年光伏行业发展做出指引,地面集中式电站(包括领跑者项目)将维持年均20-23GW 的新增装机,分布式项目采用备案制,不受指标约束。另外,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在内的7 个省(区、市)集中式电站、不限建设规模的分布式光伏、村级扶贫电站及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配套光伏电站均不在规划20-23GW 的装机规模中。
2017-2020年地面电站装机规划(GW)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就近消纳、节省用地,分布式电站发展迅速
分布式电站指10 千伏以下接入,单点规模低于6MW,利用建筑屋顶及附属场地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设施。由于其一般靠近用电负荷,负荷曲线与光伏出力特点相匹配,不受弃光问题影响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鼓励,近几年装机容量增长相当迅速。2016 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4.24GW,累计装机近10GW;2017 年上半年我国分布式新增装机达7.11GW,远超去年全年分布式新增装机水平。
分布式光伏电站与地面集中式电站对比
集中式地面电站 | 分布式光伏电站 | ||
户用屋顶分布式 | 工商业屋顶分布式 | ||
可开发规模 | 大(数量级10MW) | 小(数量级10KW) | 较大(数量级1MW) |
自身用电价格 | / | 低 | 高 |
用户电价敏感度 | / | 低 | 高 |
协调难易度 | 低 | 高 | 较低 |
运维难易度 | 低 | 高 | 较低 |
项目预期收益 | 较高 | 低 | 高 |
存在问题 | 电力消纳问题 | 屋顶产权归属、发电收益分配问题;缺乏融资渠道 | 企业长期支付能力问题 |
主流开发模式 | EPC、BT模式 | 屋顶租赁模式 |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7年我国分布式电站新增装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电力行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至2020 年分布式累计装机规模达60GW。截止2016 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仅10GW,意味着未来几年分布式年均12GW 的新增装机规模。相对于地面集中电站的补贴下调,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项目仍维持0.42 元/kWh 的补贴电价且不受规模指标的限制同样将推动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地方扶持政策叠加靠近用电负荷,光伏建设将向消纳情况好的中东部转移。
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是我国用电负荷集中区,而我国集中式地面电站大都分布在远离用电负荷的三北地区,面临电力远距离送出的问题。在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电站能够充分消纳新能源所发电量,各级地方政府推出多项鼓励政策支持当地分布式电站发展。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下分布式电站收益率更高。分布式电站按照补贴模式可以分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全额上网”模式,已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电站可以变更为“全额上网”模式。“自发自用”模式下,自用部分电量获得0.42元/kWh国家补贴以及地方补贴,上网部分电量按照当地脱硫火电上网电价出售给电网,同时享受0.42元/kWh度电补贴以及地方补贴;“全额上网”模式按照三类光照资源区,执行全国统一标杆上网电价。
对一个装机规模为5.25MW 的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做投资收益率测算,基本假设
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基本假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屋顶为企业自有、不考虑支付租金的情况下,采用“自发自用”模式下, 按照100%自用比例,电站收入包括节省的按照工商业用户电价计算的电费以及度电补贴(~1.3 元/kWh),电站内部收益率可达到16.79%。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电站收入为标杆上网电价(0.85 元/kWh)结算的电费收入, 电站收益率为8.5%。“自发自用”模式下收益率超过“全额上网”模式。
两种补贴模式的电站收益率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两种补贴模式的电站收益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分布式电站盈利能力受到电站投资商认可,装机规模增长迅速。2016 年全年以及2017 年上半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分别达到4.3GW、7.1GW。截止2017 年6 月,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分布式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GW,占全国分布式电站比重超过50%。中东部地区已成分布式电站发展重点区域。
截止2017年6月我国分布式电站分区域装机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用户侧平价上网已实现,进一步拓宽增长空间。我国电价分类包括电网公司向电力用户收取的销售电价及从发电厂收购电价收取的发电侧上网电价。用户侧销售电价分为一般工商业电价、大工业电价及居民和农业售电电价三大类,并按照不同电压等级征收电费。其中居民及社会用电由于存在交叉补贴, 电价最低,均价在0.5 元/kWh,大工业电价次之,均价在0.6~0.9 元/kWh, 而一般工商业用户电价在1 元/kWh。目前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已下降至0.6 元/kWh,考虑目前工商业用电及大工业用户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80%,目前光伏发电已经基本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
部分地区工业用户与工商业用户电价(单位:元/kWh)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 年工商业屋顶分布式的市场潜力已经超过200GW,至2040 年有望接近300GW。截至2016 年底,工商业分布式累计安装量达到6.4GW,预计至2030 年有望达到125GW。
2013-2020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六、生物质发电市场大发展
生物质发电主要是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也可以将城市垃圾为原料,采取直接燃烧、液化或气化发电方式。生物质发电的主要方式包括, 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电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开始全面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大范围增量替代和区域性存量替代的发展阶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占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比例很小,仅为2.1%,且年均增速明显慢于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总体上看来,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且相比于风电和光伏,发展增速较慢。
不同生物质发电类型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较多,以2015 年为例其装机占比分别为51%和46%。
从全球市场来看,生物质发电装机占比较高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德国、印度等,CR4 约40%。美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近年来始终保持全球第一的水平,中国自2014 年起生物质发电装机超越德国排名第二,其装机占比约10-11%。
从上网电价来看,近年来生物质能上网电价较为稳定,均价维持在0.72-0.73 元/千瓦时,与燃气发电上网电价大致相当。与污染相对较高的煤电相比,生物质发电的度电收入可提升60%以上。
以生物质发电的A 股上市公司凯迪生态和韶能股份为例,生物质发电毛利率约21-29%。营业成本方面,生物质发电营业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折旧等成本构成,其中原材料为最主要成本(占比约84-88%)。
生物质发电毛利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七、煤炭行业供需情况分析
(一)、短期焦煤供需情况分析
1、煤炭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2+26 城市钢铁产能3.99 亿吨,年化产量在3.39 亿吨,因采暖季环保限产,生铁产量减少至少在3000 万吨以上,按照焦比0.45,吨焦耗煤1.43,精煤回收率0.5 测算,影响焦原煤需求量4000 万吨以上。
2、煤炭行供给情况分析
受大会期间安监力度增强影响,主产地山西焦煤生产受到抑制,临汾等主产区部分煤矿甚至停产,预计大会节结束后,在发改委保供稳价的政策指引下, 预计焦煤产量环比继续增加。以8 月焦煤产量为例,当月焦煤产量9335.5 万吨,较16 年12 月产量峰值低618 万吨,焦煤产量仍有提升空间。
国内炼焦煤产量(万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进口煤方面,由于国际煤价低于国内,9 月焦煤进口量明显回升,10 月随着国际焦煤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扩大,预计进口量环比继续提升。
国内外焦煤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炼焦煤进口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煤炭价格走势分析
一方面,供暖季高炉限产导致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先进产能逐步释放, 预计焦煤产量将出现上升,供暖季焦煤供给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外, 随着下游焦炭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盈利恶化,焦化企业打压焦煤价格的动力将增大,预计供暖季焦煤价格将承压下行。
天津港焦炭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唐港山西产主焦煤价格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长期,环保高压下煤炭消费增速放缓
1、经济转型叠加环保趋严,煤炭的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转型,环保加强等因素的制约下,煤炭的消费增速明显放缓,14-16 年,煤炭消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7 年上半年,在经济复苏以及水电发力不足的推动下,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小幅上涨1%,但从中长期来看,在环保高压、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尽管能源消费总量仍然保持增长, 但煤炭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下降,煤炭消费量已经进入峰值区间。
十二五期间煤炭的消费量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下降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 年~2020 年)》提出,到2020 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 亿吨左右,比重控制在62%以内,并要求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 年净削减1 亿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2010 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69.2%,2015 年已经降至64%,按照《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降至58%,下降6 个百分点,而天然气的占比将由2015 年的5.9%上升至10%。
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按照《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 亿吨标准煤之内,年均增速在3%以内,而煤炭的消费量控制在41 亿吨以内,年均增速仅为0.7%。
2、煤炭供给总量趋于宽松,政策调控力增强
产能总量依旧过剩,2018年煤炭供给趋于宽松
目前国内总产能在40 亿吨以上,在建产能10 亿吨以上,截至2015 年6 月,合法产能仅为34.2 亿吨。
2017 年由于安监力度较强,超能力生产受到抑制,产量释放持续不达预期, 2017 年月均产量仅为2.88 亿吨,而2016 年330 政策全面放松后,11-12 月的月均产量高达3.09 亿吨,存量产能仍有较大释放空间。
从新增产能来看,2017 年为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发改委加大了先进产能的释放进度, 2017 年新增产能2-3 亿吨,2018 年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煤炭的供给将趋于宽松。
产能向三西地区转移,产业集中度提升
2016 年,煤炭去产能2.9 亿吨,从分省市的具体去产能的规模来看,主产地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合计去产能约5600 万吨,占比仅为19.3%。去产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重庆、河南、山东等,而且主要以小煤矿、安全保障程度低、风险大的煤矿为主,因此,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 煤炭产能逐步向“三西”地区转移,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17 年1-8 月, 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占比66.8%,较15 年提升2.4 个百分点。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政策对煤炭生产总量的控制,另一方面, 煤炭产地和消费地进一步分离,在用煤旺季如果发生运力紧张、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情况,容易引发阶段性、区域性供需紧张。
2017 年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占比明显提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煤炭进口量及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煤价走势分析
2017 年1 月,发改委、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钢铁工业协会四部门联合签署《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备忘录将动力煤价格划分为绿色、蓝色和红色三种情况,表示煤价在绿色区间内不会继续采取限产措施。
绿色区域,是指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6%以内(以2017 年为例,重点煤电企业动力煤中长期基础合同价为535 元/吨,绿色区域为500~570 元/吨),当动力煤价格位于绿色区域,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采取调控措施。
蓝色区域,是指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6%~12%之间(以2017 年为例,蓝色区域为570 元~600 元/吨或470~500 元/吨),当价格位于蓝色区域,重点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生产和价格变化情况, 适时采取必要的引导措施。
红色区域(价格异常上涨或下跌),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12%以上(以2017 年为例,红色区域为600 元/吨以上或470 元/吨以下)。当价格位于红色区域,启动平抑煤炭价格异常波动的响应机制。
从中长期来看,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新建产能将有序释放, 煤炭供求关系将趋于平衡,煤价受季节性、天气、经济、安全监管等因素的影响,在绿色区间波动,如果煤价过度下跌进入红色区域,政府或重新启动限产政策。
秦皇岛煤炭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煤层气行业: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 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1、中国天然气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随着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中国的天然气消费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16 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086.88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48%,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6.4%,较2015 年提升0.5 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高达34.4%。
按照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天然气占能源的比重将达到10%, 天然气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2-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情况(单位: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有望提速
天然气分为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常规天然气是指由常规油气藏开发出的天然气,能由传统的油气生成理论解释;而非常规天然气是指那些难以用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解释,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和聚集方式与常规天然气藏具有明显差异的天然气,如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
煤层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种,是赋存于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俗称“瓦斯”。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污染废气,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
中国煤层气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快速增长
我国煤层气可采资源总量约10 万亿立方米,截至2016 年底探明储量为6928.3 亿立方米,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受益于技术不断完善以及政策鼓励,煤层气利用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15 年底,全国新钻煤层气井11300 余口,较2010 年增长109.3%, 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3504 亿立方米,较2010 年增长77.0%。2015 年煤层气抽采量合计180 亿立方米,较2010 年增长97.8%,利用量为86 亿立方米较2010 年增长138.9%。
按照规划,到2020 年国内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240 亿立方米, 较2015 年增长33.3%,其中地面煤层气产量100 亿立方米,利用率90%以上;煤矿瓦斯抽采140 亿立方米,利用率50%以上。
另外,作为煤层气大省山西在2010 年就提出了气化山西的口号,并出台《山西省“四气”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推进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等“四气”清洁能源的发展。2016 年以来密集出台多项政策继续鼓励煤层气开发利用,在财政补贴、管道建设、矿权等方面均给予支持。
4、4、煤炭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短期来看,2+26 城市对钢铁、电解铝、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限产直接导致用电量以及煤炭消费量的下降,尤其是炼焦煤行业,在高炉限产的背景下, 需求明显减少,合计影响焦原煤需求量4000 万吨以上,月影响量1000 万吨以上,占月度产量的10%,而与此同时,随着大会后煤矿复产、政策转向增产保供应,焦煤月度产量将会上升,焦煤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炼焦煤价格将面临下行的压力。
从中长期来看,在环保高压下,煤炭的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2014-2016 年, 在经济下滑、环保加强等因素作用之下,煤炭消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7 年上半年,在经济复苏以及水电发力不足的推动下,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小幅上涨1%。按照《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 亿吨标准煤之内,年均增速在3%以内,而煤炭的消费量控制在41 亿吨以内,年均增速仅为0.7%,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由2015 年的64%进一步降至58%。
供给方面,目前国内总产能在40 亿吨以上,合规产能34.2 亿吨,在建产能10 亿吨以上,煤炭产能依然过剩,2017 年由于安监力度较强导致超产被限制,煤炭供给偏紧,2018 年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煤炭供给将趋于宽松,煤价将逐步回落至500-570 元/吨的绿色区间。
在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天然气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2016 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086.88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48%,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6.4%,较2015 年提升0.5 个百分点,按照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天然气占能源的比重将达到10%,而煤层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在政策的扶持下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在环保高压之下,未来煤炭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而煤炭产能依然过剩,在去产能以及国家政策的调节下,预计煤炭供需将进入新的平衡,煤价将逐步回落至绿色区间之内,随经济、季节等因素波动,煤价和股价的弹性将会变弱,但部分煤质较好的上市公司将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建议关注中国神华、陕西煤业、西山煤电、潞安环能。


2025-2031年中国能源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能源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十四章,包含2020-2024年新兴能源市场发展分析,能源交易所发展分析,能源市场重点企业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