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增大了稀土战略储备,稀土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日益增大,中国政府之前采取了稀土配额制、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停发稀土矿开采许可证等一系列措施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应是稀土市场的“一枝独秀”,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全国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达170多家,有能力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单一稀土金属、稀土盐类、稀土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400多个种类、近千个规格的稀土产品,而且继续不断地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深加工产品及下游应用产品延伸,出口产品占据着国际市场87%左右的份额。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共生产稀土12.5万吨,同比增长3.5%;冶炼分离产品13.5万吨,同比增长7.1%;出口的冶炼分离产品3.46万吨,同比减少23.7%。2008年稀土全行业实现产值245.3亿元,同比减少14.71亿元。我国稀土产业呈现出“乱采滥挖、无序开发、新建稀土项目过多过快”的混乱现象。全国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主要的国营稀土大企业,即包头、上海、珠江三个推广的分离技术迅速扩散到了地方和私营中小企业,导致大幅度地降低了稀土生产商的边际成本,从而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总供给量急剧上升。稀土被称为“工业味精”的特性使各方面都离不开稀土,可见稀土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因此价格的上升影响产量减少的现象并不明显。由于过度开采、盲目竞争现象严重,我国的稀土资源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战略优势无一显现出来,一度被称为:“物以稀为贵,中国稀土却不贵”,还被戏说为“真是黄金卖出萝卜价”。
稀土需求曲线呈陡势,也呈现出产量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的“稀土之都”。“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的一句名言。在发达国家,稀土被视为战略性资源,并积极采取所谓的“战略储备”,而在中国,只被看做是“对外开放”旗号下的高利润的行业。
2009年,国外90%及以上的稀土中上游产品均为从中国进口的。日本、欧美等国封存了自己的矿,通过购买便宜的中国稀土来满足自己各行业及尖端科技领域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我国所实施的稀土产品配额制可以说是已被架空。同时,由于国内对稀土产品的需求有限,这些生产企业只能涌向对外出口,事实上是不计成本地在敞开国门向世界供应战略性资源。国际市场趁机向下打压稀土价格。例如,如果稀土企业A降低价格,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而每个企业都这样决定,市场形成恶性竞争。
如表1所示,企业本可以获得2∶2的收益,但由于外部的压力和每个企业的自身作用,导致恶性竞争,以至于不论整体还是自身的利益都降低了。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增大了稀土战略储备,稀土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日益增大,中国政府之前采取了稀土配额制、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停发稀土矿开采许可证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就整体宏观趋势来看,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绩效不明显,而且价格反弹现象也可能出现:配额越来越少,一些稀土业主开始寻求其他途径,走私也不足为奇。这无形中增加了稀土供给,会造成价格的反弹。中国大多数时间采取开放生产、开放供应的政策,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廉价稀土资源外销的背后是掠夺式的开采、恶性的竞争及产业政策的严重错误。稀土是特殊而宝贵的战略性资源,我国又拥有资源优势,本应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却在我们这代人的时段里敞开国门、不计成本地疯狂兜售,真是“中国稀土之觞”。期待中国真正实现从稀土大国到稀土强国的转变。


2025-2031年中国稀土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及市场需求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稀土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及市场需求预测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国稀土行业投资分析,中国稀土行业前景展望,中国稀土行业研究结论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