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4!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分类、发展历程、市场规模及部分企业分析:科技驱动未来,安全守护万物[图]

内容概况: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面部扫描、虹膜扫描等,近年来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技术的识别准确率、响应速度、覆盖范围以及智能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的支持和赋能,进一步提升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场景,为市场扩张提供了技术基础。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达415亿元,同比增长13.97%。


关键词: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现状、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生物识别技术分类


一、行业概述


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手段,它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技术的紧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验证与鉴定。这种技术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唯一性、终身不变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认证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生物识别技术分类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步进入应用阶段。指纹识别技术作为最早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在这一时期开始被用于犯罪识别和身份认证。同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其他生物特征识别的可能性,如声学语言和语音的生理成分识别,这为后续的语音识别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生物识别技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多种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逐渐兴起并得到初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利用代数方程实现了对人脸图像的快速识别,推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通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了标准化,促进了国际生物识别研究和开发的合作交流。


21世纪初至今的成熟与普及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识别准确率显著提高,误差率不断降低。同时,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安全与门禁控制、金融交易、移动支付、电子政务等。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中,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标配功能,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历程


三、行业产业链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基础设备与技术提供商,具体包括芯片、传感器、算法开发、塑料、金属、电子元件等。产业链中游为生物识别设备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金融、安防、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四、市场规模


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面部扫描、虹膜扫描等,近年来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技术的识别准确率、响应速度、覆盖范围以及智能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的支持和赋能,进一步提升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场景,为市场扩张提供了技术基础。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达415亿元,同比增长13.97%。

2016-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具体来看,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中,指纹识别占比达51.52%,排名第一。作为生物识别技术中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的一种,指纹识别具有成本低、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这些优势使得指纹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门禁系统、支付验证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第二是人脸,其占比为24.23%。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尽管其技术复杂度和成本相对较高,但人脸识别在用户体验、自然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安防、金融、零售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其市场份额的增长。第三是虹膜,占比为7.63%;第四是虹膜,占比为6.62%。

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分布情况


从优缺点来看,指纹识别技术成熟、价格低、模块体积小、认假率低,但造假率高、便利性高、抗干扰性弱;人脸识别的识别速度快,模组面积小,但对环境适应性差,防伪性低;虹膜识别安全性高、认假率低,但运算量大、高能耗、成本高、识别时间长;声纹识别可实现远距离识别,易用性高,但受外部环境影响大,抗干扰性般(感冒、模仿);静脉识别防伪性强、认假率极低,人群适应性好,但设备体积大、成本高。

生物识别技术细分领域情况


五、部分企业介绍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包括中科虹霸、中正智能、银晨智能、亚略特、道肯奇等。这些企业不仅提供生物识别产品,还提供安装、维护、培训及技术支持服务。其中,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机器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虹膜识别核心技术来自于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谭铁牛院士团队20年累积的科研成果,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次获得国际虹膜识别公开竞赛NICE的冠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部分企业简介


六、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技术创新与融合加速


技术创新是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将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融合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多种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种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识别准确率,还降低了误识率,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身份认证体验。此外,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生物识别技术的性能。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高识别速度和精度,生物识别技术将在更多复杂场景下实现高效应用。例如,在智能监控领域,人脸识别与形态/步态识别的结合将显著提升治安监控水平,为警方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2、应用领域的拓展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等领域,逐渐渗透到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随着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的建设加速,生物识别技术在门禁、出入口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在智能家居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家庭成员的身份验证和智能设备的控制;在智慧医疗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用于病人身份验证和医疗记录管理,确保医疗信息的隐私和安全。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将与更多设备进行融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在智能交通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车辆的身份验证和驾驶员的识别,提高交通安全性。这种跨领域的融合应用将极大地推动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3、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生物特征数据一旦丢失或被盗用,将给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加密技术,确保用户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未来,各国政府将加强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保障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制定更加严格的生物识别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生物识别技术的监管和审查。同时,企业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技术水平,加强数据保护能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


4、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增加


随着消费者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要求的提高,个性化生物识别技术将受到更多关注。基于个人生物特征和行为习惯开发的个性化身份认证系统将更加普及,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例如,通过结合用户的步态、声音等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此外,定制化需求也将成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生物识别解决方案。例如,在金融行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生物识别支付方案;在安防领域,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场所的安全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门禁系统解决方案。这种定制化服务将进一步提升生物识别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7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共十二章,包含“十四五”期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战略探讨,“十四五”期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风险评估,“十四五”期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策略探讨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