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端粒复制子的体外重组可成为癌症的治疗潜在靶标
端粒位于线性染色体的末端,由重复序列DNA和相关蛋白组成。人类干细胞的持续增殖和癌细胞的永生均通过端粒的复制实现。端粒DNA包含一条G链(人的序列为TTAGGG)和与之互补配对的C链(CCCTAA)n。
科学家发现微创植入式装置可用于癌症治疗方案评估
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抗体已被用于各种恶性肿瘤靶向疗法的补充,但许多癌症仍不能从ICB中受益,比如乳腺癌等。目前系统地确定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协同组合仍然很困难。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药物-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设计出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方案。
科学家发现促进胰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
胰腺癌的转移和扩散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因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加速胰腺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在《Molecular Cell》发表。
科学家开发出能够长期连续成像、具有生物粘附性的超声装置
器官的连续成像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关键信息,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发育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能够长期连续成像、具有生物粘附性的超声装置。
我国科学家在RNA m1A调控肿瘤细胞代谢方向取得新进展
N1-甲基腺嘌呤(m1A)是RNA转录后的一种重要修饰,通过在腺苷酸的N1位添加甲基而形成。过去认为m1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核糖体RNA(rRNA)和转运RNA(tRNA),参与RNA三级结构的维持并影响蛋白翻译效率。近年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m1A修饰同样存在于信使RNA(mRNA)。
研究发现细胞也会向较软的环境迁移
近日,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癌细胞可以被某些机械“甜蜜点”环境所吸引,从而为癌症如何侵入身体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癌症是如何传播的,从而改善未来的治疗方法。
美国科研人员探索研究基因表达新路径
当科研人员探究细胞如何记住自身类型或基因谱系时,了解细胞如何在不改变DNA序列本身的情况下表达不同基因很重要。目前,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三个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通过结合最先进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合成蛋白质设计和计算建模的联合方法,已经能够跟踪蛋白质如何与活细胞内的染色质底物结合,从而了解蛋白质在其原生环境中的结合方式。
科学家发现线粒体中的RNA修饰可促进癌细胞转移
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会消耗远超正常细胞需要的能量,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与能量代谢相关的新型癌细胞转移的促进因素,相关成果在《Nature》发表,论文的标题为:Mitochondrial RNA modifications shape metabolic plasticity in metastasis。
我国科学家揭示蚊媒病毒加速传播的机制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蚊虫倾向于叮咬病毒感染者从而造成疫病加速传播的机制,相关成果在《Cell》发表,论文的标题为:A volatile from the skin microbiota of flavivirus-infected hosts promotes mosquito attra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