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重度抑郁症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临床访谈和问卷调查,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的科研团队发现了BICD2基因是重度抑郁症的DNA 甲基化生物标志物。
我国科学家揭示血管钙化新机制
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近期,国家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研团队揭示了血管钙化的新机制。
科学家提出优化环状RNA翻译水平新策略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呈封闭环状结构,可以更加高效和稳定地表达蛋白质。近期,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系统方法,用于快速组装和测试影响合成circRNA蛋白质生产的因素,并通过优化设计将circRNA翻译表达的蛋白质产量提高了数百倍。
英国科研人员创建首个人类免疫系统完整图谱
英国维康桑格(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创建了首个人类免疫系统的完整图谱,该图谱显示了免疫细胞相互通信以及在疾病中产生调节的机制。研究还发现了免疫细胞未知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共同揭示了人体免疫防御的组织。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使用酶-化学级联催化高效生产L-高苯丙氨酸
L-高苯丙氨酸(L-HPA)是一种代表性的非天然氨基酸,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性内肽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内的许多手性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发现抑制胰腺癌转移的关键蛋白质
胰腺导管腺癌(PDAC)起病隐匿,是一种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7%,特征是显著的基因组畸变和糖酵解表型增加。PDAC中的细胞异质性是界定疾病亚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同的PDAC亚型如何相互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韩科研团队利用纳米技术研发适用人造视网膜新材料
韩国科研团队利用纳米技术研发适用于人造视网膜的超柔性高感光新材料。人造视网膜材料一直存在因长时间拉伸弯曲的形态变化导致感光度下降的技术难点。科研团队模拟眼睛组织,按照最佳比例合成弹性聚合物,研发出超柔性半导体量子点纳米新材料。
我国科学家开发针对破骨细胞多核化进程的调控系统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破坏和骨密度降低为特征的常见老年骨病。病理状态下,单核的破骨前体细胞大量融合为成熟的多核破骨细胞,引起超量骨吸收。然而,目前临床上并没有选择性抑制特定阶段破骨细胞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发现基因组学在海洋细菌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基因簇是指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同一家族的成员基因,簇状排列在染色体上相对集中区域的现象。近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借助基因组学技术,发现了多种海洋细菌生物合成基因簇,未来可能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启示。
科学家受藤壶启发研发出一种可以迅速止血的超级组织粘合剂
组织和器官相关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损伤的高度时间敏感性和复杂性,治疗极具挑战性,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大出血。现有的局部止血剂主要通过快速吸水来提高凝血因子的浓度,或者通过局部输送促凝剂增强和加速内在凝血。但由于血凝块形成的内在渐进性质,通过凝血止血不能立即控制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