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衰老的肺基质变化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
来自原发肿瘤的扩散癌细胞可以在远端组织定植,但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转移,该现象被称为肿瘤休眠。尽管肿瘤休眠在肿瘤的恶性化演进中非常重要,但目前对其了解并不深,鲜有研究能够成功描述黑色素瘤的休眠特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衰老的肺基质变化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在《Nanoscale》杂志发表了题为“Real-time in vivo imaging reveals specific nanoparticle target binding in a syngeneic glioma mouse model”的文章。
科学家揭示β-羟基丁酸抑制结直肠癌产生和生长的机制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近二十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且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迫切需要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科学家取得老年性黄斑变性早期识别新突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表明,能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出早期迹象,朝着寻找新靶向疗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老年性黄斑变性目前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成人失明原因。早期研究表明,尽管生活方式因素也起作用,1号和10号染色体上具有某些基因的人患AMD的风险高2~3倍。
我国科学家构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全景式细胞转录图谱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它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然而,目前尚无针对ASFV的商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ASFV感染的发病机制亦不明确。近期我国科学家构建了ASFV感染的全景式细胞转录图谱,揭示了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调控模式。
科学家开发出可快速产生和释放CAR-T细胞的可植入生物支架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生产临床级CAR-T细胞所需程序复杂、费用高昂,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近期,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能在体内快速产生和释放CAR-T细胞的可植入生物支架,将制备CAR-T细胞所需的时间由至少两周缩短至1天。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逃避基因毒性治疗的新机制
基因毒性治疗,如放疗和一些化疗药物,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它们往往不能完全摧毁癌细胞,从而导致癌症复发。然而至今尚不清楚癌细胞逃避基因毒性治疗的机制。近期,丹麦等国的科学家发现,癌细胞能主动激活自身DNA可逆性断裂来停止细胞周期,从而避开基因毒性治疗的影响。
我国科学家揭示乙肝病毒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机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HBV急性感染成年人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活化的针对乙肝表面抗原的CD8+T细胞,而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则难以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但详细的细胞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抗癌T细胞可通过全新机制实现免疫抗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免疫治疗的一种类型,包括PD-1/PD-L1单抗等,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近年来,针对传统 T 细胞的检查点抑制剂成为了肿瘤免疫疗法的主导思路。然而,其他类型的肿瘤浸润T细胞如何参与到癌症免疫监测中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