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达到70%以上[图]
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达到70%以上;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1.12名、床位增至3.17张。
科学家揭示人类疾病中罕见蛋白质编码变异位点的遗传关联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鉴定了数千种与人类疾病风险相关的变异位点。然而,目前在稀有和低频位点的关联分析研究仍然不足,并且很难追踪到疾病具体的因果机制。
我国科学家在围着床期动物胚胎细胞谱系分离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Autophagy》杂志上发表题为“ATG7-mediated autophagy facilitates embryonic stem cell exit from naive pluripotency and marks commitment to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
科学家首次在肠球菌中发现穿孔毒素蛋白
肠球菌是一种在动物肠道和自然环境中都可以生存的细菌,由于其容易从外部空间获得耐药基因,所以肠球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之一。之前并无研究表明肠球菌可以表达杀伤哺乳动物细胞的蛋白,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在肠球菌中发现可作用于人类肠道和免疫细胞的毒素蛋白。
科学家预测2022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
近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科学家关于202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七项技术的预测的报道。论文的标题为:Seven technologies to watch in 2022。
科学家揭示影响渐冻症和痴呆症的关键机制
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症)和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都会出现脊髓和大脑神经元细胞中RNA结合蛋白TDP-43(Transactivation-responsive DNA-binding protein 43)缺失的现象,但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TDP-43缺失是否存在关联性尚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强光镇痛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
近期,暨南大学研究团队在Neuron杂志线上发表了题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area for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
科学家利用寿命荧光成像技术评估肿瘤代谢异质性
肿瘤异质性决定了相同组织学诊断的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可能大不相同。肿瘤的代谢异质性,即肿瘤内部或肿瘤之间癌细胞代谢的差异,与肿瘤进展和治疗效果高度相关。
科学家绘制出小鼠足部电击后脑细胞激活的4D图谱
来自荷兰的科学家团队在《PNAS》杂志发表题为“The mouse brain after foot shock in four dimensions: Temporal dynamics at a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利用单细胞分析技术绘制了小鼠足部电击后脑细胞激活的4D图谱。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破伤风毒素抗原检测技术
破伤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平均病死率为20-30%,其潜伏期通常为7-8天,也可短至24小时。目前破伤风的诊断测试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间接检测破伤风抗体,不仅操作繁琐,而且还受到个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理想的检测方法应实现对抗原(破伤风毒素)的直接检测,但目前尚无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