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毕业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硕士是一种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称之为研究生。研究生的类型很多,可以用学位、专业用途、学习方式、学校地区四种方式来进行划分。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仅为全国统考以及推免2种方式。统考一般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笔试,而招生单位组织复试。笔试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考研时间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考研培训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报告》
一、招生端:2018年招生76.25万人,人口硕士比远低发达国家、扩招仍有空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初始探索期(1949-1977)、恢复发展期(1978-1988)、稳步发展期(1989-1998)、快速发展期(1999-2009),内涵发展期(2010-至今)。整个发展历中有2个重要节点,1)1999年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使我国迅速跨入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2)2017年,由于将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增加,从59万人增长至72万人,博士招生从7.7万人增长至8.4万人。201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85.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76.2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9.6万人。较1949年招生242人,招生人数增长3545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下,预计2020年招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整体来看,2010年至今,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速度整体有所放缓,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阶段逐步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
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校毕业生人数稳定增长驱动考研人数大盘稳定增长,对标美国研究生普及率仍有数倍空间。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提升,2019年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同时受益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高校在校生人数均保持稳定提升,可预见未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提升。对比中国和世界主流的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占总人口比例,中国2018年硕士人数占比仅为0.4%,远低于目前OECD成员国12.7%和20国集团7%,中国研究生人数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提高及维持较高比例的研究生入学率的趋势将维持。
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硕士研究生人口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推免竞争激烈,名校推免生源多数来自双一流高校,且“双一流”高校推免生比例远高于非双一流。2017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7年新增的54所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名单,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增至366所,相比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覆盖范围较大的。在有推免资格的366所高校中,所获得的推免名额差异较大,一般著名高校比例较高,普通高校则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推免率超过了35%;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推免率也较高,均超过了25%;而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推免率则明显低于这些“双一流”高校。
“双一流”高校推免生比例远高于非双一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双一流高校超声计划推免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强调招生单位接收本校推免生总数不超过65%,但未对推免生招收比例和招生数量做明确的限制。而在2013年,教育部对保研生招收比例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各招生单位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强调各招生单位可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专业均可接收推免生,但不得只接收推免生。
研究生推免相关政策
时间 | 文件及内容 |
2006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招生单位接收本校推免生总数不超过推免生招生人数的65% |
2013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
2018 | 教育部印发的《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强调,凡按规定可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但不得只接收推免生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报考端:报名持续高温,2020年达到341万人(+17.59%)
2019年报名人数增幅达21.85%。继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打破纪录,达到341万人,较2019年增长17.59%。
我国考研人数(万人)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招生制度逐渐完善,考研报名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从2016年到2020年,辽宁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从34.5%上升到41.8%;从2016年到2019年,湖北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逐渐上升,从34.45%增加到39.43%。
2016-2020年辽宁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2019年湖北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报名人数大幅增长,但研究生报录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考研升至4:1。近几年虽然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增幅要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提升。2019考研报名人数增加到290万人,报录比预计为3.6:1,较2018年明显提升。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上涨,共计341万,报录比预计为4:1,达到近20年来最高。
硕士研究生报录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双非院校考生占主流,二本院校考生数量最多。在考研人群中41%考生就读二本院校;其次是一本院校考生,占比27.5%;最少的是专科的学生,仅1.9%。
211/985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7成考生的第一目标院校为名校。近七成考生的一志愿报考院校为985、211院校,由此可见名校的竞争压力居高不下。
二本院校考生数量最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7成考生的第一目标院校为名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考研支出主要包括报班的培训费和购买教材的费用,非报班学生主要以购买教材的形式贡献市场规模。我国考研支出在6000元以下的学生占比近70%,其中约有31%的学生在考研上花费了1000-3000元。
考研支出在6000元以下的学生占比近7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考研热不断升温,多种因素促使考生报考。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要动机则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相较以往调查比例有所提升,可见很多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而考研为第三动机。
提高就业竞争力,为考研主要动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市场空间预测
从需求人群规模来看,考研培训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以及有返校深造的在岗人员。依研究生招生政策,参加培训学生为本科(或同等学历)及以上学历,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培训市场潜在需求人群数量较大,市场发展空间仍巨大。
2015-2020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年化复合增速为15.63%,2020年增速为17.59%,保守估计报名人数增速为5%;报班率2019年为31%,保守预计每年+0.5pct;人均消费预计以5%增速增长。整体预计30%报班率下,2020年考研培训市场为63.89亿元,2021-2024年年化增速为12%左右,2024年有望增至100.39亿元。
我国考研培训市场空间预测
- | 2017 | 2018 | 2019E | 2020E | 2021E | 2022E | 2023E | 2024E |
考研报名人数(万人) | 231 | 238 | 290 | 341 | 358.05 | 375.95 | 394.75 | 414.49 |
yoy | 30.51% | 3.03% | 21.85% | 17.59% | 5% | 5% | 5% | 5% |
人均消费(元) | - | - | 5665 | 5948 | 6246 | 6558 | 6886 | 7230 |
yoy | - | - | - | 5% | 5% | 5% | 5% | 5% |
一、报班率30%左右 | - | - | 31% | 31.50% | 32% | 32.50% | 33% | 33.50% |
考研培训市场空间(亿元) | - | - | 50.93 | 63.89 | 71.56 | 80.13 | 89.7 | 100.39 |
yoy | - | - | - | 25.46% | 12.00% | 11.97% | 11.95% | 11.92% |
二、报班率40%左右 | - | -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考研培训市场空间(亿元) | - | - | 65.71 | 81.13 | 89.45 | 98.62 | 108.73 | 119.87 |
yoy | - | - | - | 23.47% | 10.25% | 10.25% | 10.25% | 10.25%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4-2030年中国考研培训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考研培训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考研培训企业竞争策略分析,考研培训行业企业分析,2024-2030年中国考研培训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