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后全国出生人口呈现回暖趋势,对未来学校承载能力提出考验。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全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了新世纪初。但是在 2006 年后,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尽管生育率并未回升,出生人口的下行态势却不再明显。而在进入新世纪 10 年代后,自 2012 年起出生率突破 1.2%,伴随着巨大的人口基数推动,在生育政策基调有所变化的背景下,全国出生人口呈现回暖趋势。出生人口的回升压力将逐步扩散到各个学历教育阶段,对学校承载能力提出考验。
全国出生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在学校需求将随时间逐渐扩大的同时,供给层面的学校数量却呈现下行趋势。 全国范围内,普通小学数量由 2000 年 55.4万所减少至 2016 年 17.8万所,较原来的学校数量减少将近 67.9%。初中数量从2001年起开始下降,由 6.6 万所减少至 2016 年 5.3 万所,较原来的学校数量减少将近19.7%。供给(学校数量)在收缩有出于财政的考虑,适龄人口的回升给供给端带来的压力会体现民办学校的必要性,未来民办教育需要扮演重要角色。
全国小学学校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国初中学校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全国出生人口绝对数下降趋势不再的背景下,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带来了当地更多的新生人口。由于城市之间存在经济水平、区位资源、户籍福利等方面的差异,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显著。在出生人口下行态势暂时得到遏制的同时,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更助长了当地的人口压力,进一步导致大城市的出生人口增长大大超越全国。以上海为例,在 80 年代婴儿潮的回声潮与虹吸效应两方面的影响下,上海新出生人口已从 2000年的 8.53 万人增长到 2017 年 19.7 万人, 17 年间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132%。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将使其在教育层面的供给矛盾更加突出。
上海市新出生人口数量(万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