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2011 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 510 万t,进口大豆数量为5 234 万t。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豆期初库存为1 456 万t,国内压榨量为5 500 万t,总需求为6 595 万t,出口量预计为20万t。从基本面来看,2011 年我国大豆供需宽松。
1 国内生产
1.1 种植面积:2011 年,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同比继续下降,约为765 万hm2,同比降低13.1%。豆农生产积极性下降是最根本的原因。据估算,2011 年大豆种植成本为3 700 元/t,2010 年为2 800 元/t, 成本较2010 年增加32%;2011 年大豆出售价格为4.10 元/kg,2010 年为3.72 元/kg,相比价格上涨10%。从数字看出,大豆成本增幅远高于出售价格的上涨幅度。大豆与玉米的比价低,豆农种植意向减弱。大豆与玉米的合理比价关系为3 : 1,综观2011 年大豆市场行情,种植玉米的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大豆。
1.2 产量:2011 年国内大豆产量预计为1 350 万t,较2010 年的1 520 万t 降低11.18%,创下近4 年来新低。2011 年的气象条件总体偏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
2012-2016年中国大豆深加工行业市场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 进出口
2.1 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迅速增长,2004 年以来进口大豆数量已连续8 年超过了国产大豆的产量,大豆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进口大豆占全国大豆总供应量的比例从1995 年的5.6%上升到2000 年的39.4%,2011 年已经达到80%。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1 年累计进口大豆5 264 万t,同比减少3.9%。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豆加工业长时间处于亏损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回升至5 600 万t。
2.2 月度进口量不平均:2011 年,我国大豆月度进口量同比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各月进口量不平均,相差较大。其中2 月份最低, 只有232 万t, 明显低于2010 年同期295 万t,而11 月达到570 万t,同比增长4.2%,创下2011 年的月度进口最高纪录,其他各月进口量大多数在350 万~542 万t。
2.3 南美大豆竞争力进一步凸显:2011 年,我国仍主要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其中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南美大豆进口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2011 年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为2 235.2 万t, 同比减少5.30%;从巴西进口2 062.1 万t,同比增加10.92%;从阿根廷进口783.8 万t,同比减少29.95%。美国农业部预估巴西2012 年出口大豆3 900 万t。南美大豆出口量的崛起主要因为产量快速增加以及巴西和阿根廷两国货币兑美元贬值使其更具价格优势,世界各国贸易商纷纷开始采购南美大豆。
2.4 进口大豆价格上涨:2011 年, 我国累计进口大豆总价值298.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9%,进口均价566.8 美元/t,同比上涨23.8%。
2.5 出口数量增加:我国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出口后主要用来制作豆制品,有稳定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大豆出口量一直稳定增加,2011 年出口大豆19.90 万t,同比增加15.03%;出口大豆总价值1.50 亿美元,同比增加19.05%;出口大豆均价753.8 美元/t,同比增加3.86%。
3 供需情况
2011 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 510 万t,进口大豆数量为5 234 万t。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豆期初库存为1 456 万t,国内压榨量为5 500 万t,总需求为6 595 万t,出口量预计为20万t。从基本面来看,2011 年我国大豆供需宽松。
4 大豆压榨产能急剧扩张与大豆食品行业多面发展
据统计,2006/07 年度我国大豆压榨企业日产能在21 万t,全年压榨能力在7 560 万t;2011/12 年度全国日产能增长至32.16 万t, 全年产能达到1.16 亿t。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 年底,国内大豆压榨产能接近1.25 亿t, 产能增幅惊人但是实际压榨量预计只有5 900 万t, 开工率不到50%,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尽管如此,部分大型企业还在不断扩张。
2011 年, 油厂压榨利润并没有延续2010 年的景气行情, 全国大部分油厂基本处于亏损状况。2011 年上半年因豆粕价格低迷以及发改委实施的豆油限价令等举措是亏损主因。
2011 年,国产大豆60%用于食品加工,40%用于压榨产油。根据国产大豆16.5%的出油率,国产大豆总共出油89.1 万t,产生的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大豆和食用油来填补。目前,外商垄断我国80%的大豆进口量, 大豆压榨能力占国内总能力的60%以上。其中新加坡的丰益集团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50%以上。外资粮商在我国的豆油流通加工以及销售环节已高度垄断。而食用油行业关系国计民生, 预计政府对食用油的调控将会不断加强,未来国内油脂业将会面临新的洗牌。
5 价格行情
2011 年第一季度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在3 929~3 957 元/t 区间小幅震荡,3 月中旬开始出现下跌,一直持续到6 月份出现反弹。大豆价格从3 月份的3 929 元/t 持续下探到6 月份的3 763 元/t,下跌166 元/t,跌幅达4.2%。从6 月份开始大豆价格开始温和上行, 维持在3 763~3 798 元/t。主要原因是大豆产区的剩余大豆基本售空,部分贸易商挺价收购。第三季度开始大豆价格一直稳中有涨,到9 月达到3 919 元/t,较7月初的3 787 元/t 上涨132 元/t,涨幅达3.5%。主要原因是进口大豆成本的攀升以及国内食用油限价令解除。10 月份大豆价格为4 126 元/t,较9月份的3 919 元/t 上涨207 元/t,涨幅5.3%。进入11 月中旬国家开始实施大豆临时收储,加上临近春节, 农户出手意愿较强, 纷纷售出手中大豆。
2011 年年末国内大豆市场平均价格为4 049 元/t,相比2010 年同期的3 986 元/t 上涨63 元/t,涨幅为1.58%。综观2011 年,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均价在3 780~4 080 元/t 之间窄幅振荡。2011 年全国大豆收购均价为3 915 元/t,较2010 年3 758 元/t上涨157 元/t,涨幅为4.18%。这也是2011 年国家大豆临时收储价格从2010 年3 800 元/t 提高到2011 年4 000 元/t 的原因之一。


2025-2031年中国大豆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大豆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十三章,包含2025-2031年大豆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大豆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