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政策一览、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我国将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支持[图]

内容概要:我国的辐射加工(辐射工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产业化初期,比美国晚约20年。从八十年代初至今,我国辐射加工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我国在辐射交联线缆、热缩材料方面已初具产业规模,在某些领域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特色的产品系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市场规模约为7463.7亿元,其中,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规模达2942.9亿元,占比39.4%。


关键词: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政策、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链、辐射加工(辐射工艺)发展现状


一、辐射加工(辐射工艺)


辐射加工是指利用γ射线和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辐照被加工物体,使其品质或性能得以改善的过程。辐射加工可以获得优质的化工材料,储存和保鲜食品,消毒医疗器材,处理环境污染物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技术,也称辐射工艺。在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食品辐照保藏、卫生医疗用品的辐射消毒等方面,已有一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商业化。其原理为高能电离辐射(一般指γ射线或高能电子束)进入被辐照物质后,在极短时间内将其能量分多次传递给介质,而辐射本身则逐步降低其能量并改变行进方向。每次能量释放事件,可产生一群初始活性粒子(包括电子、离子和受激分子等),这些活性粒子产生瞬间相距很近,形成一个很小的活性粒子密集区,称之为“热点”。这些热点沿辐射前进方向分布,形成径迹。热点和径迹中的活性粒子相互反应或与周围介质作用,生成各种辐照分解产物,或放出荧光、磷光等,最终达到热力学平衡,这就是辐照加工过程的基本物理图像。

辐射加工技术特点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和新鲜度要求的日益提高,辐射加工技术在食品保鲜、杀菌消毒方面的应用将持续增长。该技术能够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减少食品腐败变质的风险,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核技术不断拓展,使得我国辐射加工逐步应用于工业、医疗、药品等市场,产业需求有效提升。目前,中国已将核技术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支持,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10月,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目标到2026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围绕核技术在医学诊疗、农业育种、食品加工、材料改性、安检安保等重点方向或领域的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政策一览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二、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链


对于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而言,上游的原材料性能和质量决定了辐射加工效果,对于终端产品的质量、性能、可靠性与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游辐射源主要包括钴60、铯137、铀235等放射性同位素源,电子加速器,X射线机和中子源等。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源主要用于产生γ射线,电子加速器主要用于产生电子束。中游为辐射加工服务,主要由同位素辐照加工站和加速器辐照加工站组成,这些加工站利用上游提供的辐射源对各类产品进行辐照处理。我国同位素辐照加工站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而加速器加工站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山东半岛地区。辐射加工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它能与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相结合,形成新产业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的领域有食品辐照保藏、医疗辐射灭菌消毒、辐射化工、三废治理、农业育种、生物制药、材料改性等。

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链


三、辐射加工(辐射工艺)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同辐产业的发展大国,在辐射加工方面产业特色尤为明显,如高性能热缩材料及制品、经辐照处理的宇航食品转向民用推广进入市场;辐照装置大型化、专业化水平很高,研究工作深入、应用领域宽等。日本辐射加工的主要特点反映在工业应用方面,如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高性能线缆、电子器件、功能性材料,为发展轿车产业,对子午线轮胎采用了电子束辐照预硫化技术工艺等。除此之外,印度、泰国、越南等采用辐照技术处理热带水果,实现大批量出口。我国的辐射加工(辐射工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产业化初期,比美国晚约20年。从八十年代初至今,我国辐射加工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我国在辐射交联线缆、热缩材料方面已初具产业规模,在某些领域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特色的产品系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市场规模约为7463.7亿元,其中,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产业规模达2942.9亿元,占比39.4%。

2016-2023年中国核技术及辐射加工(辐射工艺)市场规模


辐射加工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在材料改性、食品辐照、医疗卫生用品辐照灭菌等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γ辐照装置约130座,总设计装源活度达1.7亿居里、实际装源量超过7000万居里;国内用于辐射加工的电子加速器超过880台。同时,多种类型辐射加工用电子加速器已实现产业化。此外,国外辐射加工企业也先后进入中国,如美国Sterigenics在上海设立了高能电子加速器消毒灭菌中心,日本Nipro在合肥建设了用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γ辐照装置等。从细分市场来看,辐射材料改性仍是行业主要市场,且目前已扩展到交联线缆、热缩与发泡材料、各类基材涂层固化与各类功能薄膜改性、半导体加固、轮胎预硫化、医用水凝胶制备、宝石致色等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占辐射加工市场的50%以上。

2023年中国辐射加工产业细分市场规模占比


辐射加工(辐射工艺)企业竞争格局


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国内外众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手段提升竞争力。在中国市场,世界三大辐照公司,即总部位于美国的Sterigenics,Steri-Isomedix以及总部位于英国的Synergy,在全世界拥有钴源辐照装置和工业电子加速器数量位居领先位置,同时还拥有E'rO、检测中心等设施,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辐射加工服务。此外,国内的辐射加工业也呈现国际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中广核技、中核集团、中金辐照、同辐股份、同方辐照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并购也日益频繁,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整合和发展。

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发展趋势


1、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对辐射行业企业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客户对辐射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规模较小的、不规范的辐射企业由于无法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设备安全改造和技术升级,将不能满足政府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而不得不退出市场。而大型规范化的辐射企业将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市场扩张,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经过优胜劣汰,整合重组,我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2、顶层规划与标准化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将更加注重顶层规划和标准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将出台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行业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缩短标准制定周期,以规划和标准引领产业升级。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推动辐射加工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3、技术创新与自主可控成为核心驱动力


未来,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将成为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将加大对核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同时,通过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辐射加工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8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包含2025-2031年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辐射加工(辐射工艺)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