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用飞机是既载客又载货的飞机。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刺激市场的增长。因此,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各国城市化加速,以及全球居民商务和旅游旅行增加,促进了全球商用飞机市场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商用飞机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2440亿美元增长至34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4.4%左右;从地理位置上看,亚太市场和北美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8%和4.5%,高于总市场规模增速。
一、定义及分类
商用飞机一般指民用运输机,指航空运输中以商业运营为目的,用于从事客货运输的飞机。1918年5月,始用飞机进行运输,于30年代趋于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航空技术发展很快,50年代出现了涡轮螺旋桨飞机,同一时期,涡轮喷气式运输机研制成功,这被认为在民用运输机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70年代出现高流量比涡轮风扇发动机被广泛用于民用运输机。如今,超音速民用运输机已进入实用阶段,但因技术经济性能差和环境污染严重而未广泛应用。根据用途和规模的不同,商用飞机可分为窄体客机、宽体客机、货机以及支线客机等多种类型。每种飞机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特点和适用场景,例如窄体客机多用于短途航班,宽体客机则更适合长途国际航班。
二、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颁布多项政策,将商用飞机列为高端装备制造突破重点,通过“大飞机专项”等国家级工程集中资源攻克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并依托上海、西安等产业集群推动国产化率提升;同步以适航认证对接国际标准、供应链开放合作(如中俄CR929项目)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同时通过采购补贴、空域改革等培育内需市场,加速C919、ARJ21等机型商业化应用。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全力构建商用飞机“研发—制造—运营”全产业链条竞争力,争取在短期内实现进口替代,长期争夺全球航空产业话语权,为我国商用飞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三、行业壁垒
1、资质及资源壁垒
商用飞机行业受到严格的资质和资源监管,企业要想进入这一领域,必须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许可,包括民航局、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监管。同时,商用飞机的研发和生产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航权时刻资源、机场设施资源等。这些资源的获取并非易事,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实力和背景。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些资质和资源,资质与资源壁垒成为其进入商用飞机行业的又一障碍。
2、资金壁垒
商用飞机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C919为例,其研发成本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而且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用于生产线的建设和运营。此外,商用飞机的研制周期通常较长,从立项到交付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具备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资金壁垒成为制约其进入商用飞机行业的重要因素。
3、技术壁垒
我国商用飞机行业面临着极高的技术壁垒。商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电子信息系统、航空发动机等多个高科技领域。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且要求极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例如,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就汇聚了国内外众多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攻克了众多关键技术难题。新进入者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还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这使得技术壁垒成为我国商用飞机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商用飞机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环节,主要包括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原材料,以及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起落架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中游为商用飞机总装集成环节,代表企业有波音、空客等。产业链下游为商用飞机维修及服务环节,,包括机体检修、机载设备维修、机场建设、雷达监控、物流服务、旅游服务等。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红旗机械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第二批航空工业企业之一,2008年借壳S吉生化登陆A股市场,股票简称“航空动力”,成为国内首家航空动力装置整体上市的公司。航空动力聚焦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主业,面向军民两大市场,主营业务分为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外贸出口转包业务、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三类。公司产品和服务包括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整机、部件,维修保障服务以及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出口转包等,主要用于为航空器、舰船提供动力,是我国商用飞机产业链上重点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航空动力营业收入为259.56亿元,同比下降1.33%。
(2)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4日,1996年10月1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中航沈飞”。中航沈飞是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维修与服务保障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航空产品制造,主要产品包括航空防务装备和民用航空产品,核心产品为航空防务装备,是我国航空防务装备的主要研制基地,在航空防务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行业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航沈飞营业收入为252.98亿元,同比下降26.95%。
五、行业现状
商用飞机是既载客又载货的飞机。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刺激市场的增长。因此,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各国城市化加速,以及全球居民商务和旅游旅行增加,促进了全球商用飞机市场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商用飞机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2440亿美元增长至34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4.4%左右;从地理位置上看,亚太市场和北美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8%和4.5%,高于总市场规模增速。
六、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商用飞机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资金支持等,为商用飞机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国家还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商用飞机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2)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务出行和旅游需求不断增加,对商用飞机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此外,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通用航空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商用飞机产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商用飞机市场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国际化合作机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成为推动商用飞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与波音、空客等国际巨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为我国商用飞机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2、不利因素
(1)部分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商用飞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依赖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航空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商用飞机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上,如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仍高度依赖进口。这种技术依赖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限制了我国商用飞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制约了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我国商用飞机在性能提升、成本控制、定制化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供应链不稳定,产业整合难度大
商用飞机的制造涉及众多零部件和复杂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整合能力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商用飞机行业在供应链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往往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此外,供应链整合难度大也是制约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在零部件采购、生产协同、物流配送等方面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3)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品牌国际认可度较低
全球商用飞机市场竞争激烈,波音和空客两大巨头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国商用飞机产业作为新进入者,在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客户基础等方面与国际巨头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此外,商用飞机的采购和使用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非常谨慎。我国商用飞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然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七、竞争格局
从市场竞争情况看,目前我国商用飞机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市场呈现出“双寡头垄断+国产突围+新兴挑战”的多元化竞争格局。一方面,波音和空客凭借其技术积累、品牌优势和全球供应链把控,长期主导干线客机市场,并通过在华设立合资企业(如空客天津总装线),不断巩固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另一方面,以中国商飞(COMAC)为首的国产企业,近年来依托政策扶持和国产替代需求快速崛起,C919干线客机已打破“AB双寡头”垄断,ARJ21支线飞机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其核心部件(如发动机、航电系统)仍依赖进口,短期内需通过国产替代和适航认证突破国际市场壁垒。此外,俄罗斯MC-21、巴西航空工业等新兴竞争者通过区域合作或细分市场(如支线飞机)争夺份额,而全球航空业绿色转型加速(如氢能飞机)进一步加剧技术路线竞争。
八、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加速推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商用飞机行业正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从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研制到ARJ21支线客机的系列化发展,我国商用飞机企业在发动机、航电系统、材料科学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未来,随着国家对航空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商用飞机行业有望实现更多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务出行、旅游度假等需求不断增加,对商用飞机的需求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客户对商用飞机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经济型客机到高端定制化公务机,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为我国商用飞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未来,我国商用飞机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3、国际化合作日益深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合作已成为我国商用飞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与波音、空客等国际巨头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活动,我国商用飞机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我国商用飞机企业还需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产品出口和国际市场份额的提升。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我国商用飞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商用飞机行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