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信贷市场持续增长,并逐渐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体系化建设最为完善的领域。2023年监管部门继续优化绿色信贷政策保障体系,从产业指导目录更新、信贷支持配套政策完善等角度推动绿色信贷市场有序发展。更多银行机构开始从战略层面发展绿色金融,并积极加入国际原则。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民币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
一、定义及分类
绿色信贷是指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是政府通过金融杠杆来实现环保调控的手段。绿色信贷主要由金融机构为支持各领域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贷款服务。根据贷款用途和项目类型,绿色信贷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类、清洁生产类、节能环保类、可持续农业类、绿色建筑类等多个类别。
二、行业政策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央相关部门加速优化绿色信贷政策保障体系。在中央政策指导下,近年来国内多地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绿色信贷专门文件,不断细化绿色信贷发展方向,推广绿色信贷典型做法、激励绿色信贷领域产品资源配置。如《广州市绿色金融产品指南》等文件,总结宣传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绿色金融领域产品,畅通市场主体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申请渠道,规范绿色金融产品机构主体、产品类型等多个方面。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信贷市场进入加速增长阶段,且逐渐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体系化建设最为完善的领域。
三、发展历程
我国的绿色信贷兴起较早,经历了从政策导向型的环保融资逐步过渡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绿色金融工具的进程,整个产业已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成长期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自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在2016年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到2024年3月央行联合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叠加国内“双碳”发展目标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制度日益完善,全国绿色信贷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国内绿色信贷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四、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绿色金融政策,以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绿色信贷的定义、标准和监管要求,还设定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对于新进入者来说,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守这些政策,确保自身业务符合政策导向。同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一大挑战,因为政策可能随时调整,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新进入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政策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以应对政策壁垒带来的挑战。
2、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和产品创新方面。绿色信贷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需要金融机构具备专业的风险评估技术。这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要了解传统信贷风险评估方法,还要掌握绿色项目特有的风险评估技术,如环境效益评估、社会风险评估等。此外,产品创新也是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关键。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研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产品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这些技术门槛使得新进入者在绿色信贷领域面临较大的挑战。
3、市场壁垒
虽然绿色信贷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传统信贷市场而言,其市场需求仍然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绿色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进入绿色信贷市场时需要谨慎评估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同时,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和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绿色信贷领域,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进入者需要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资金壁垒
绿色信贷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投资周期长。这要求金融机构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新进入者来说,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支持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绿色项目的风险较高且回报率低,金融机构在提供绿色信贷时往往需要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这进一步增加了新进入者进入绿色信贷行业的难度。因此,新进入者需要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以应对资金壁垒带来的挑战。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绿色信贷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政策制定、金融机构、绿色项目评估与认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环节。产业链中游主要指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提供,是绿色信贷从政策制定到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产业链下游则是绿色信贷资金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生态修复与保护、绿色农业等。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前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2005年10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2007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建设银行”。近年来,建设银行秉持“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目标愿景,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以金融之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大行担当。截至2024年6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4.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97.46亿元,增幅14.93%。
(2)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月1日,2005年10月28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坚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工作,不断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从治理架构、政策制度、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自身运营、前瞻研究、交流合作等多维度开展绿色金融战略布局,构建了具有工行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近年来,工商银行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链等绿色重点领域,深入挖掘和培育绿色信贷市场,全面推进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等各类绿色投融资业务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6月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已突破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7000亿元。
六、行业现状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信贷市场持续增长,并逐渐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体系化建设最为完善的领域。2023年监管部门继续优化绿色信贷政策保障体系,从产业指导目录更新、信贷支持配套政策完善等角度推动绿色信贷市场有序发展。更多银行机构开始从战略层面发展绿色金融,并积极加入国际原则。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民币本外币绿色贷款存量余额达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利好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绿色信贷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指引,还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降低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成本,提高了其吸引力。在中国,政府更是将绿色金融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加强监管等措施,为绿色信贷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这种政策环境的支持,使得绿色信贷行业能够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2)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碳中和”等环保目标的驱动下,大量绿色项目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运营,为绿色信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关注绿色信贷产品,将其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这为绿色信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国际合作加强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这种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还为绿色信贷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与国际接轨,绿色信贷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同时,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绿色信贷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国际合作的加强,将为绿色信贷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不利因素
(1)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绿色信贷行业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社会舆论、政治因素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政策的频繁变动或调整。对于绿色信贷行业而言,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在业务规划和执行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例如,某项环保政策的突然收紧可能导致原本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变得不再符合标准,进而引发信贷违约风险。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也可能导致绿色信贷项目的跨国合作和融资面临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碍,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市场认知度不足
尽管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市场所认知,但相比传统信贷产品,其市场认知度仍然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绿色信贷产品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难以充分理解其背后的环保理念和投资逻辑。此外,绿色信贷产品的收益相对传统信贷产品可能较低,也影响了其市场吸引力。为了提高市场认知度,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绿色信贷知识,增强投资者的环保意识和投资热情。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此外,加强行业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信贷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是提高市场认知度的重要途径。
(3)绿色项目评估难度大
绿色项目通常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风险高等特点,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也相对复杂。金融机构在评估绿色项目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项目的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这种复杂的评估过程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工作量和成本,还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准确和不确定性。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项目评估体系已成为金融机构降低绿色项目评估的难度和风险、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八、竞争格局
绿色信贷行业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大型国有银行在我国绿色信贷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6家国有大型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总量达到17.90万亿元,占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总量的比例为79.24%。按照2023年末各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进行排名,我国绿色信贷行业竞争机构可大致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企业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千万亿级别,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第二梯队企业旅绿色信贷余额目前在1000-10000亿元之间,如交通银行、兴业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第三梯队绿色信贷余额目前在1000亿元以下,如杭州银行、渝农银行、沪农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等。
九、发展趋势
1、政策持续利好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我国政府将绿色信贷作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未来,政策将持续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资金投放量的增加,更在于政策细节的完善和创新。政府可能通过制定更为细化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范围和标准,同时配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此外,政府还将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绿色信贷资金真正用于绿色项目,防止资金挪用和“洗绿”现象的发生。
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绿色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信贷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一方面,传统行业如钢铁、化工等将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绿色升级,从而增加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将快速发展,成为绿色信贷的重要投放领域。此外,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个人绿色信贷市场也将逐步打开。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绿色信贷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绿色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绿色信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日益加强。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国内绿色信贷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我国还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绿色信贷项目上的合作,共同开发绿色项目、共享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此外,我国还将积极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绿色信贷市场,促进绿色信贷市场的开放和竞争。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国内绿色信贷市场的整体水平。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