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2、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资质壁垒
2、技术壁垒
3、品牌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六、行业现状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八、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认证认可

摘要:认证认可活动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保障。近年来我国认证认可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截止2024年2月底我国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数量382.40万张,较2023年底增加了6.45万张;其中累计颁发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9.02万张,产品认证证书165.97万张,服务认证证书74047张。


、定义及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2020年修订版):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主要有两种划分方式,一是按强制程度划分,分为强制性认证与自愿性认证;一种是按认证对象进行划分,分为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与产品认证。其中,产品认证包含强制性产品认证(即CCC认证)与自愿性产品认证。

认证认可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认证认可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责划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保留牌子。


行业的自律组织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成立于2005年,由认证认可行业的认可机构、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和部分获得认证的组织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的非营利性、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依法接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协会下设检测分会等分支组织,主要工作包括:倡导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公平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等。


2、行业相关政策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提出: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包括2025年实现有效认证证书总数增长至320万张;获得批准的认证机构数量增长至1500家等。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管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推动认证结果跨行业跨区域互通互认;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CCC认证程序;全面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认证机构批准书电子化;开展民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提升民营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认证认可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认证认可在我国是“舶来品”。我国认证认可制度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认证工作试点和起步阶段(1978-1991年):1978年,我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了解到认证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1981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认证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借鉴国外认证制度的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相继建立了关于家用电器、电子娱乐设备、医疗器械、汽车、食品、消防产品等的一系列产品认证制度。


认证工作全面推行阶段(1991-2001年):199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由试点起步进入了全面规范的新阶段。这一阶段,除全面建立和实施产品认证外,我国在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制度。


统一的认证制度建立和实施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8月,为了适应我国“入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检总局,并成立国家认监委,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统一的认证认可管理体系。

中国认证认可行业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资质壁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开展认证业务必须取得CNCA许可;根据国家认可委相关规定,对符合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实验室颁发CNAS资质。此外,开展细分领域认证业务的机构还会受到所属细分领域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审查监管。多方面审核严格对新进入企业构成了资质壁垒。


2、技术壁垒


认证认可行业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对业务开展具有重大影响。认证机构为了保证技术水平领先,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以形成技术储备优势,这需要认证机构在深入了解各细分领域法规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能够将法规、标准中的内容转化为成熟的检测方法。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是进入认证认可行业的重要壁垒。


3、品牌壁垒


认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公信力是认证机构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品牌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认证机构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其出具认证证书的公信力对品牌影响较大,良好的品牌公信力有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对认证机构,品牌公信力的构建需要长期积累,并依赖于认证机构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认证认可行业上游包括实验室建设工程、实验分析仪器、实验室耗材、相关工作软件及检测技术人员等。中游环节包括认证认可服务;下游覆盖产业面广,需求广泛。下游领域主要包括食品、农产品、消费品、工业品、生命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认证认可行业产业链
实验室建设
深圳喜格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建南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亚翔系统集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中检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
实验分析仪器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室耗材
浙江硕华生命科学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耐思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拱东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食品
农产品
消费品
工业品
生命科学
环境监测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材总院检验认证业务板块,经过70载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形成检验检测、认证评价、检测仪器及智能制造、计量校准、科研及技术服务五大业务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质量、环保、绿色、安全、健康、节能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认证评价、鉴定、咨询、培训、仪器装备等技术服务及综合性解决方案。认证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公司提供强制性产品认证(包括安全玻璃认证,瓷质砖认证,汽车用制动器衬片)、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一般工业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绿色产品、绿色建材产品等)、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服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认证业务实现收入4827.91万元,同比增长17.48%;实现毛利1916.12万元,同比增长21.03%。

2020-2023年上半年国检集团认证业务经营情况


2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二级中央企业。中机认检目前有7家各级子公司及控股公司,具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授权的检测资质30余项;经国家认监委指定,可开展6大类强制性产品(CCC)认证;经国家认监委批准,获得自愿性认证10大类、管理体系认证4大类以及服务认证中的批发业和零售业、保养和修理服务认证2大类资质。检测和认证服务涵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特种设备、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及军品等领域。此外,还完成了碳排放管理体系认证、温室气体核查认证和产品碳足迹认证等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监委体系认证备案;获得国家工信部的绿色制造评价机构资格,可为企业开展“双碳认证”、“绿色制造评价”(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等)技术服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认证业务实现收入10263.54万元,实现毛利4176.39万元。

2020-2023年上半年中机认检认证业务经营情况


六、行业现状


认证认可活动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保障。近年来我国认证认可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作用日益彰显。2015-2022年底中国认证机构数量从174家增长到1128家。截止2024年2月底我国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数量382.40万张,较2023年底增加了6.45万张;其中累计颁发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9.02万张,产品认证证书165.97万张,服务认证证书74047张。

2013-2024年2月底我国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数量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支持


认证认可行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及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既服务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国民经济“全过程”,又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基础建设、科研、贸易等国民经济“全领域”,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证认可行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主管部门相继发布《“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国家认监委关于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的公告》《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市场监管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认证认可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认证认可机构的监管,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公信力。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认证认可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信用背书的本质属性,一是认证机构作为“质量信用”背书机构,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二是认证机构作为国际贸易“通行证”的发放机构,有效减少国际贸易壁垒,疏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堵点;三是认证机构作为国民经济质量基础,不论是对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还是对产业优化升级,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获得相应的认证认可,这为认证认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认证认可行业的发展。


3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认证认可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例如,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认证认可过程更加高效、便捷。同时,认证认可机构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认证模式和服务方式,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不利因素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国家放宽认证机构准入门槛,近年来我国认证机构数量大幅增加。目前,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认证认可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认证机构需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客户会对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此外,随着我国认证市场对外资机构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资机构更加广泛的参与到我国认证行业中来,潜在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对手将会越来越强大。


2专业人才匮乏


认证认可行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来支撑。然而,目前行业内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这制约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3企业认知度不足


尽管认证认可行业在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些企业对认证认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认证认可视为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非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一些企业缺乏参与认证认可的积极性,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八、竞争格局


中国认证认可市场上有三大类型的企业:第一类为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如莱茵、挪亚、德凯、通标等,这类机构的特点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第二类为国有认证机构,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等,这类机构的特点是在于其较长的历史背景或者政府相关的背景,并且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第三类为大量的专业化认证机构,这种机构的特点是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利用中小型客户对价格敏感的特点争夺市场。在我国认证认可行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绝对的龙头企业,截止2024年2月底其颁发了742538张证书,市场占有率达19.42%。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累计证书数排名前十机构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其余一千多家企业规模偏小。

2024年2月底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累计证书数领先机构市场份额


九、发展趋势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内认证认可行业的发展壮大具有直接推动作用。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使得认证服务成为保障民众生活质量及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国内认证认可行业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高技术服务业,将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壮大。未来我国将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体系,努力实现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专业化提升达到新水平、集约化整合形成新格局、规范化发展呈现新面貌等发展目标。

中国认证认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