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基金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发展势头迅猛,在资金规模和基金数量方面都实现了较快增长。截至2023年底,市场上存续绿色基金产品约507只,绿色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约5106亿元人民币。
一、定义及分类
绿色基金指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或者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主要投资于绿色产业标的的投资基金。绿色基金又被称为环境基金、生态基金、可持续基金等名称。根据发起设立方式,我国绿色基金可以分为绿色产业引导基金、PPP绿色项目基金、产业发展绿色基金、绿色PE/VC基金四大类。这四类不同类型的绿色产业基金在发起设立方式、资金募集方式、基金投向及管理模式上均有所差异。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绿色基金在发起设立与投资上也会存在交叉,如绿色引导基金的子基金通常会与产业资本或私募进行合作,产业资本与私募也会合作设立绿色基金。
二、行业政策
发展绿色基金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稳步推进气候投融资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我国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绿色基金发展。《山东省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到要积极对接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各类绿色发展基金的引领作用,分级分类构建绿色低碳子基金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域。山东省鼓励以基金直投等方式,重点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项目。
三、发展历程
中国绿色基金的发展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起步期(2011-2015年)。2011年2月,中国国内首支绿色基金——兴全绿色投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发行,发行机构为兴业银行。该基金的持仓标的以绿色节能、新能源、环保性企业为主。同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该文件的出台起到了推动环保基金设立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时期(2016-2020年)。2016年央行、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及“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以PPP模式操作的相关项目”等意见。该标志性政策文件的出台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政策层面支持绿色基金的信号。此后,我国开展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金融标准建设,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第三阶段为快速成长阶段(2020年至今)。“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绿色基金产业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我国的绿色基金市场迅速发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四、行业壁垒
1、市场准入壁垒
我国制定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公募和私募基金的设立与运行,这构成绿色基金行业准入壁垒。
如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颁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并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财务状况良好,实缴货币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或者等值可自由兑换货币,对专门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其委派代表、负责投资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均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一定比例的股权或者财产份额,且合计实缴出资不低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实缴资本的20%。私募基金管理人负责投资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应当具有符合要求的投资管理业绩,最近10年内至少2起主导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项目经验,投资金额合计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且至少应有1起项目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股权并购或者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或者其他符合要求的投资管理业绩。
2、技术壁垒
绿色基金行业涉及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环保、清洁能源等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产业,这些领域通常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或个人来说,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和专业能力,否则可能无法有效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进而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3、资金壁垒
绿色基金行业的投资规模通常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很难达到这种资金门槛,因此这个行业更多地依赖于机构投资者和大型投资者的参与。这种资金门槛限制了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增加了行业的壁垒。
4、市场认知度壁垒
绿色基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领域,其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绿色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也不清楚这个行业的潜力和风险。这种市场认知度的不足可能导致投资者对绿色基金的信心和参与度降低,进而增加行业的壁垒。
五、产业链
绿色基金产业链上游环节主要为金融交易场所、金融市场指数服务商、金融信息化服务商。中游主要为基金管理公司,包括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及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下游衔接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节能环保、碳减排等绿色产业。
六、行业现状
绿色基金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发展势头迅猛,在资金规模和基金数量方面都实现了较快增长。截至2023年底,市场上存续绿色基金产品约507只,绿色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约5106亿元人民币。
七、发展因素
1、机遇
(1)政策支持绿色基金发展
绿色基金是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引导各种形式的股权投资来扶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科技成果的转换,进一步拓展绿色技术领域的创投基金管理银行范围,综合应用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方式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2)绿色基金在绿色产业融资需求中必不可少
首先,新的绿色产业的项目有股权融资的需要,这是传统的信贷、债券融资难以解决的;其次,我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融资一直存在困难,相关项目通常由于投资规模大、时间长、收益不高、风险不易评估、担保抵押征信困难等问题,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或其他传统的融资。因此,很多绿色项目的融资亟待社会资本的参与。
(3)绿色基金作为将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在“双碳”目标以及政府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绿色产业前景可期。我国在绿色交通、可持续能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业污染控制、能源转型等方面的投资需求都很大。
2021年3月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基金的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相对充足,并能够集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力量,在中国绿色产业中必将大有作为。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未来预计将会成立更多聚焦低碳节能投资的绿色基金。
2、挑战
(1)绿色基金发展的规范性不足
目前市场上缺乏统一的绿色基金标准,对绿色基金进行认定,并规范绿色基金产品设计及相关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监管机构将难以对绿色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可能导致“漂绿”现象,干扰行业正常发展。部分机构可能会为了迎合政策、市场和投资的要求,进行基金“漂绿”。在基金名称中加入与绿色相关的条款用来获取资金方面的支持,实际上却投向无法满足环境效益预期的非绿色项目,违背绿色基金设立目标。由于绿色基金投资标准不够清晰,使得投资者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基金的投资方向是否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能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产生投资风险。此外,如果基金存在“漂绿”行为被揭露,不仅会影响该基金的信誉,还可能对整个绿色基金行业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投资者对绿色基金行业的信任度。缺乏明确的绿色基金标准还可能使投资者对投资绿色基金的可行性和回报产生疑虑,从而降低投资的意愿。
(2)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导致绿色基金投资收益不理想
绿色基金的投资目标包括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低碳经济等,这些领域的投资收益往往与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金融市场可能受到宏观经济波动、政策因素、市场情绪等内外部不确定性事件的冲击而出现波动,并导致风险进一步蔓延到绿色基金领域,可能对绿色基金的投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金融市场的波动还可能对绿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产生影响。在股市下跌期间,投资者可能会更加关注风险控制,减少对绿色前沿技术领域等高风险领域的投资,这可能会影响到绿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组合配置。
(3)政策及社会舆论变化
出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目的,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共识。因此,绿色产业的发展受到政策驱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舆论与政策转向,将对各类绿色政策发布产生关键性影响。政策及社会舆论变化,将影响市场对于双碳目标进程的判断,以及绿色基金产业前景预期。绿色产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投资周期、投资回报、投资风险方面与社会资本的属性不完全匹配,因此,除了要倡导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外,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与鼓励。如果绿色基金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不及预期,或者政策对于绿色基金的支持力度不及预期,都可能影响绿色基金市场发展。
八、竞争格局
绿色基金投资的主流原则是遵循以ESG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责任投资原则,更多的是强调环境治理。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和联合国全球契约合作的投资者倡议。UN PRI致力于支持各签署机构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ESG要素融入投资战略及决策中。UN PRI是目前全球ESG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联盟,其成员单位包括世界各地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主权/发展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和服务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与我国“双碳”的引领下,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拥抱ESG理念。特别是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签署UN PRI的数量出现加速增长,2021年净增31家UN PRI签署机构。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141家中国金融机构签署UN PRI;其中资管机构103家、服务机构35家,资产所有者3家。资管机构已成为我国践行绿色投资理念的中坚力量。其中资产管理规模前20的大型公募基金中已有15家签署UN PRI。
中国绿色基金行业代表性企业包括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天弘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夏基金等。这些企业不仅是行业内资本实力雄厚、业务全面的领跑者,而且在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九、发展趋势
为更好地推动绿色基金产业发展服务“双碳”战略,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基金制度框架,健全绿色发展基金管理机制。加大对绿色基金投资成效监督力度,严格管控基金的运作,持续提升投资成效,从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绿绿色基金,引入养老基金、社保基金、政府投资基金、民间资本、保险资金、社会公益基金、各类气候基金等多元投资主体,推动其积极践行负责任投资理念,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有效管理投资组合风险,提升投资组合综合收益。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