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首个暗物质实验室启动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斯塔威尔金矿地下1025米的物理实验室(SUPL)正式开放。该实验室是南半球第一个暗物质实验室,将成为世界暗物质研究的中心之一。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用于非天然产物手性合成的“三重态光酶”
酶是自然界漫长演化形成的高效生物催化剂,虽然生物酶数量和种类繁多、功能多样,但往往仅适用于专一的底物和天然的生命化学反应,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多样性功能化学品的合成需求。
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空间连续定向进化系统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团队开发了空间噬菌体辅助连续定向进化系统(Spatial Phage-Assisted Continuous Evolution, SPACE),并利用该系统平行进化了T7 RNA聚合酶识别随机启动子序列的能力。
我国科学家开发多酶组装策略助力人工体系高效合成
天然的生物催化体系通常在微生物细胞内会形成物理上、空间上组织有序的多酶复合体、酶分子脚手架或者反应微区,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带来了高效的催化能力。然而,人工构建的合成体系多不存在这种组织性,由此引发的目标途径合成效率低、代谢流不平衡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工合成体系的生物制造潜力。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叶绿体基因组综合数据库
叶绿体是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细胞器,具有独立的基因组,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尽管已发布了海量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但如何整合应用这些数据目前仍面临数据命名标准不统一、数据信息不全以及较高经济价值的物种尚未进行测序等问题。
韩国发现超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新运行模式
韩国核聚变能源研究院和首尔大学联合科研团队,通过分析超导核聚变研究装置(KSTAR)的超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成果,发现了新的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方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科学家揭示灵长类动物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分子和细胞演化
颗粒状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特征,集中了动物的认知功能。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揭示了灵长类动物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分子和细胞演化。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
国外研究揭示了迁徙飞蛾的长距离飞行路径控制
国外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昆虫是世界上最小的飞行迁徙者,它们即使在不利的风条件下也能保持完美的直线飞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