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CCUS产业周刊: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开钻


【重点政策】关于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3月26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此次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后,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而且有利于以市场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三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数据】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达1924.6万吨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公布2023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数据显示,移动源已成为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达1924.6万吨。从污染物类别看,一氧化碳排放量为724.9万吨、二氧化硫为18.7万吨、碳氢化合物为227.7万吨、氮氧化物为926.5万吨、颗粒物为26.8万吨。其中,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389.6万吨,汽车在机动车排放中占比较大,汽油车和柴油车分别在不同污染物排放上占据主导;全国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为535.0万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等各类型非道路移动源在氮氧化物排放上均有一定占比。各地围绕“车-油-路-企”开展行动,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油品质量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重点事件】碳中和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室揭牌


3月27日,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团队携手碳科公司组建的碳中和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室在南京揭牌,将依托中国石化碳产业链资源,深度融合院士团队科研实力与企业产业化能力,为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该工作室由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指导,围绕国家和中国石化战略需求,打造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该工作室将致力打造国际先进的碳中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覆盖碳全产业链的完备技术储备,建设碳全产业链技术产业化应用平台,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中和解决方案集群,实现高效转化与应用。构筑多层次人才汇聚高地,搭建 “高端引育+梯队培养”人才矩阵,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人才储备,努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国内外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在碳中和领域的影响力。


【重点事件】天津市碳计量中心成立


03月30日消息,本周,由天津市计量院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联合创办的碳计量中心,揭牌成立。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碳排放计算,涉及原油勘探、开采、储运等各流程的碳足迹计量,涵盖能源消耗、生产排放等多项内容,计算相对复杂,目前国内也缺乏针对这一行业的计量标准。所以,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国内,还没法进行碳交易。此次,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与市计量院共同成立碳计量中心,借助国家管网在油气储运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计量院的科研优势,制定石油天然气行业内的碳排放计算标准,服务全行业。


碳计量中心成立后,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上百家石油天然气企业,提供精准的碳计量服务,并且匹配相应计量仪器,打造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监测网络。


【重点事件】首届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


2025年3月27日,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的支持下,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与澳门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IX)、马来西亚碳市场协会(MCMA)、绿色发展研究院(香港)等联合主办的“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成功举办。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学术界及企业界13个国家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巴黎协定》框架下碳信用市场机制创新、技术合作及区域协同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及澳门碳中和研究院由云锋基金牵头成立,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是社会资本贯彻国家双碳战略、落实双碳议程的创新实践。


【重点事件】陕鼓签约中石油百万吨级碳捕集项目


近日,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成功签订中石油某新能源及配套煤电、碳捕集一体化项目碳捕集装置核心压缩机组系统方案合同。作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实践,此次签约标志着陕鼓在助力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大动能。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成为破解能源行业减排难题的核心路径,通过捕获二氧化碳,并进一步加工利用或者将其永久封存在地质构造中,从而避免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加剧温室效应。


作为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煤电+CCUS”一体化工程,该项目将通过100万吨/年的碳捕集规模,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示范。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将节约标煤43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6万吨,而且将打通规模化CCUS产业全流程,实现“减碳”与“增效”的双重突破,加快地区清洁、低碳、可持续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助力电力行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次签约的CCUS项目,陕鼓将充分发挥“1+7”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优势,针对项目特点定制高效节能的碳捕集技术。陕鼓提供的CCUS核心机组系统方案通过全球先进气动计算技术,较传统项目可降低压缩电耗,同时保障捕集率与产品纯度,机组长周期运行稳定性可得到明显提升。


【重点事件】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聚焦研讨“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发展”


3月28日,2025年中关村论坛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3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英国皇家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中外8位院士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主题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推动能源系统与流程工业技术变革中的关键科技路径,助力“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京东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前谋划、前瞻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智库作用,2022年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书写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发展新篇章。


本次论坛高度契合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对于深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是新征程上能源行业的重大时代命题,也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各领域融合创新,将在新能源消纳、能源生产、智慧用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动能。未来,国家能源局将推进构建开放、共建、共享、共治的“人工智能+”生态圈,打造创新驱动、前瞻突破、活力迸发的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代表在论坛上研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生产、消费及管理全链条的应用,将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传统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面向未来能源结构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之一,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协办。


【重点事件】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3月31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交流会暨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第三届第2次会员大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等部门分别就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办法、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的政策、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政策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情况等进行了专题解读。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成都作为国家“减缓”和“适应”双试点城市,正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该负责人希望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搭建低碳发展沟通平台,凝聚更多社会组织和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助力成都开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会议现场还设置了“双碳”主题集市,集中展示了碳中和产品及低碳环保设备。其中,协会主导开发的全国首款“碳中和”火锅底料、蒲江雀舌茶叶及西部首款“碳中和”草莓等创新成果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产品不仅展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也为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范例,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负责人表示,本次大会系统谋划了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凝聚行业力量,深化政企协同,加速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为助推美丽成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秉持绿色低碳理念,依据《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DB5101T41-2018FDIS),通过优先采购碳中和产品和低碳产品、推行电子化会务材料、运用“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购买核证碳减排量等举措,实现了全流程“零碳”办会目标,并获颁“碳中和证书”。


【重点企业】延长石油CCUS团队:开创践行“双碳”战略新路径


2024年,以延长石油总地质师、首席科学家王香增为学术带头人的CCUS团队双喜临门(603008)——不仅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还荣获集团年度特殊贡献奖。这支由40多位科研尖兵组成的“地下特战队”,正在用科技之笔描绘着“向地层要绿色空间”的传奇,开创践行“双碳”战略的新路径。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过程中,伴生气高效回收与CO 在地层安全封存是两大核心环节。在集团CCUS团队中,有两位工程师的贡献尤为突出——前者将伴生气“变废为宝”,后者则守护着二氧化碳在千米岩层中的永久“沉睡”。


陕北的沙尘暴无情地拍打着井架,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中,张春威一边紧握着取样泵,一边填写采样资料。为了应对驱油过程中CO 采出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挑战,以及山区输送困难、回收成本高昂等难题,这位“铁娘子”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与井场间筑起攻坚堡垒,自主研发出了多功能伴生气回收利用装置——“碳捕手”。她坚守在这荒凉的井场之上,用科研成果默默诉说着“近零排放”与“变废为宝”的巾帼壮举。


深夜的延长石油科研中心,监测屏幕的蓝光映照着CO 驱油博士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杨红的面庞。跳动的压力曲线与三维地质模型在眼前流转,这位地质工程师的目光仿佛具备穿透岩层的能量——在他眼中,这些数据洪流正勾勒着地下千米深处的CO 迁徙图谱。为打造洞察封存状态的“地质显微镜”,杨红带领博士创新工作室同事昼夜查阅资料、编制方案,挥汗搭建设备做实验。数百组实验,上千个日夜,近乎偏执的求索,使他们首次揭示了非混相条件低渗致密砂岩油藏CO 封存状态演变规律。他们研发的“智能碳哨兵”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下封存情况。“当这些曲线规律跳动,意味着地球正在安全地呼吸。”杨红指着像心电图一样的地层监测曲线说道。


真正的科研不在文献馆,而在抽油机旁。这支以“井场即实验室,地层为教科书”为行动纲领的队伍,独创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白天跟着老师傅摸管线,夜晚通宵迭代工艺方案,节假日则蹲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他们通过将煤化工厂的废气转化为驱油利器,使昔日“环保负担”蜕变为“增油香饽饽”。


下一步,延长石油CCUS团队将加速推进二氧化碳矿化封存、微生物封存、生物固碳等前沿技术的研发进程,在CCUS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面向未来,延长石油将立足陕北地区独特的油气煤共生资源禀赋,依托企业集煤炭开采、煤化工与油气田开发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优势,矢志打造国内首个、单一企业独立运营的百万吨级全流程一体化CCUS特色示范区,为践行“双碳”战略贡献更大“延长力量”。


【重点企业】宝石管业中标超长超大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项目


3月31日消息,宝石管业宝世顺公司成功中标国内首条长度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输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项目,为我国油气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关键管道输送技术支撑。


近年来,宝石管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超前布局新能源管道赛道,已攻克纯氢、掺氢及超临界二氧化碳等介质输送技术。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高压、低温等技术难点,宝石管业经过3年自主研发,于2023年研发出满足项目需求的直缝埋弧焊管新产品,并顺利通过第三方检测。该产品焊缝在零下75摄氏度时,平均冲击韧性可达到120焦,填补了国内长输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的技术空白。


此次中标前,宝石管业技术团队深入对接客户需求,定制化提供产品解决方案,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全流程服务能力获得客户认可。


下一步,宝石管业将持续深耕绿色低碳管道新领域,加速布局新能源输送装备新赛道,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装备制造力量。

下一步,宝石管业将持续深耕绿色低碳管道新领域,加速布局新能源输送装备新赛道,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装备制造力量。


【重点技术】新工艺将CO2转化为耐火建筑材料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团队受珊瑚造礁启发,研发出可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CO2)并制造耐火建筑材料的新工艺,为研发负碳建筑开辟全新路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制造》杂志。


珊瑚虫群落的生存智慧令人惊叹。这些微小生物通过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碳酸钙构筑起坚固的珊瑚礁。


研究团队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珊瑚的有机架构。他们先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支架,经导电涂层处理后接入电化学电路,再将其浸入氯化钙溶液内。当向溶液中加入CO2时,其会水解成碳酸氢根离子,并与溶液中的钙发生反应形成碳酸钙。碳酸钙会逐渐填满3D打印聚合物支架的孔隙,最终形成致密的聚合物复合材料。


测试结果显示,这些聚合物复合材料展现出极佳的机械强度、断裂韧性和耐火能力。研究团队解释称,遇到高温时,碳酸钙矿物会释放出少量CO2,形成阻燃屏障,从而发挥灭火作用。此外,如果材料出现裂纹,只需接通低压电源即可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自我修复。模块化的设计也使新材料能像搭积木般组装成大型建筑构件。


现有碳捕获技术往往侧重于储存CO2或将其转化为液体物质,但这些方法既昂贵又低效。新方法可让捕获的碳“变身”为防火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显示,制造出的新材料的碳足迹为负值。鉴于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1%,该技术商业化后或将重塑绿色建筑新范式。


【重点研究】生物碳泵的全球分布、量化及估值


生物碳泵(BCP)将大量的碳封存在海洋中,但其对于生态保护、气候融资以及国际政策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妥善评估。在此,通过对生物碳泵所提供服务的空间分析和经济估值,我们估算出,生物碳泵每年向海洋中输送 28.1 亿吨碳(取值范围在 24.4 亿至 35.3 亿吨碳之间),且碳的储存时间至少为 50 年(上下浮动 25 年)。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域,这一生态系统服务每年价值 5450 亿美元(4710 亿至 6940 亿美元之间);而在所有专属经济区内,其每年价值 3830 亿美元(3360 亿至 4710 亿美元之间),在 2023 年至 2030 年期间,其贴现价值总和为 2.2 万亿美元(取值范围在 1.9 万亿至 2.7 万亿美元之间)。这些结果量化了生物碳泵在气候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海洋大国在碳封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气候融资领域的讨论,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对气候行动的全球盘点提供支持。


【重点技术】西部钻探CCUS固井水泥浆,稠油“压舱石”工程首秀


3月24日,从西部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自主研发的CCUS固井水泥浆在吐哈油田玉东204-2061井首次成功应用,封固段固井质量优质率达99%。


二氧化碳在井筒内以饱和、非饱和溶解于水以及超临界状态存在,对套管和水泥环形成的井筒产生腐蚀。特别是传统硅酸盐水泥形成的水泥环,抗腐蚀性能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二氧化碳腐蚀井筒的难题,西部钻探以现场需求为导向,开展CCUS固井水泥浆科研攻关。技术专家研究二氧化碳对水泥石的腐蚀机理,成功研制出适用于CCUS井的固井水泥浆。新型水泥浆基于颗粒级配比降低水泥石的渗透性,基于大分子薄膜在水泥石内部构建腐蚀屏障的同时提高硅钙比降低腐蚀活性,有效提高水泥环抗腐蚀能力,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温水湿环境下腐蚀速率降低至常规体系的20%。


玉东204-2061井是吐哈油田稠油“压舱石”工程首口井,固井施工对固井水泥浆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障水泥石具有良好的抗二氧化碳腐蚀能力,又要满足调整井水泥浆防窜要求。施工过程中,西部钻探反复优化方案,高质量完成固井施工作业,为井筒的长期抗二氧化碳腐蚀完整性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力保障了封存二氧化碳安全以及补能和驱油的有效性。


【重点项目】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开钻,预计十年注入二氧化碳超百万吨


3月26日晚间,中国海油官微发布消息称,日前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预计10年累计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


据中国海油介绍,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所在海域水深约90米。该平台所开发的恩平15-1油田为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造成腐蚀,还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实施CCUS项目,可实现油田增储上产与绿色低碳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恩平15-1油田CCUS项目的研究于2023年底启动。中国海油经过研究,选出距离恩平15-1平台2.4公里、地下1200至1600米的4个“黄金层位”实施二氧化碳回注,单井覆盖油藏储量750多万吨,可较大幅度提高低品位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2023年6月,中国海油在恩平15-1油田投用了中国海上首个CC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安全运行近13000小时,回注二氧化碳超18万吨。


此次启动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将进一步实现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不仅实现增产,而且能降碳,推动海上CCS向CCUS技术转变。


2023年3月,丹麦正式启动在北海海底储存二氧化碳的项目,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岸碳入海”的国家。同时,挪威、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岸碳入海”示范项目。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2023年,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预测封存量达2.58万亿吨。


据《中国石化报》报道,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超120个,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600万吨/年。低成本、低能耗的新一代碳捕集技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正由中试逐步向工业示范过渡。

据《中国石化报》报道,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超120个,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600万吨/年。低成本、低能耗的新一代碳捕集技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正由中试逐步向工业示范过渡。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