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排放行业排放量、排放结构及碳市场发展运行情况分析:全球碳排放增速减缓,国内碳市场交易体系基本成形[图]

内容概要: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了去年的攀升势头,增加了4.1亿吨(其中燃煤排放占65%),较2022年增长1.1%,达到374亿吨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继续位居全球首位,且中国的碳排放量自2020年超过发达经济体的排放总和后,到2023年已高出其15%。目前,中国既是全球主要的碳减排贡献国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关键词:碳排放量;能源碳排放结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


一、全球碳排放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全球碳排放报告》,2023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了去年的攀升势头,增加了4.1亿吨(其中燃煤排放占65%),较2022年增长1.1%,达到374亿吨的历史新高。主要原因在于,2023年异常干旱的天气影响了水电出力,导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加。


但根据测算数据显示,如果没有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热泵和电动汽车五种关键清洁能源技术部署的增加,过去五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三倍。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40GW,相较于2022年上升了75%;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约1400万辆,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35%。在此情况下,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虽仍保持增长,但其增幅低于2022年的1.3%。其中,中国贡献巨大。据统计,2023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电动汽车新增发电量的60%左右;同时在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在总发电量中的份额已从2015年的4%增至2023年的15%,增长了近三倍,接近发达经济体的17%;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份额也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多。

2020-2023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从国家来看,在2023年全球碳排放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继续位居全球首位,且中国的碳排放量自2020年超过发达经济体的排放总和后,到2023年已高出其15%;美国仍位居第二,但排放量持续下降,排放量约为49亿吨,占全球的13%;印度则于2023年超越欧盟,位居第三,排放量为28亿吨,占全球的7%。


从地区经济体来分析,亚洲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的全球占比从2015年约为五分之二,升至2023年的约占一半。而在可再生能源装机、煤改气、能源效率大幅提高和工业生产疲软共同推动下,全球发达经济体首次实现至少一半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低排放能源,使得其尽管GDP有所增长,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出现创纪录的下降,甚至降至了50年来的最低水平。比如欧盟在2023年实现了0.7%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激增以及煤炭和天然气发电量下降,其2023年的能源燃烧排放量下降了近9%。

2023年全球主要地区/国家碳排放占比


二、中国碳排放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的121亿吨增加了4.13%。这一增长主要是疫情后我国碳排放密集型经济增长的延续,同时受高温天气影响,国内水利发电量出现较大波动,共同推动2023年度全国能源排放量增长。此外,我国继续主导着全球新增的清洁能源,因此目前我国既是全球主要的碳减排贡献国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2000-2023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从碳排放的结构与来源来看,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较2022年增加5.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在发电领域,火电仍然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增长迅速。2023年我国总发电量中,火电占比仍然较高,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呈现显著增长。


为应对碳排放问题,我国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包括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等。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我国将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碳排放压力将持续增大,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要求我国加快碳减排步伐。但同时,碳排放问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结构及发电能源占比情况


三、碳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全球碳市场自2005年欧盟建立全球首个碳排放交易系统(简称碳市场或ETS)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所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2年已达到的90亿吨,约占全球排放的17%,是最初的三倍。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有28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在运营,较10年前增长了一倍(2014年为13个);另有8个体系计划近期投入运行,包括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目前已投入运行)和越南等国。这些在运营的碳排放交易体系遍布五大洲,共涉及1个超国家机构、10个国家、20个省和州、6个城市;覆盖的司法管辖区占到全球GDP的55%;涵盖的碳排放量及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均较10年前均增长一倍(2014年为40亿吨,约占全球的8%)。2008~2022年累计年度配额拍卖收入超过2240亿美元。其中,2022年为6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0.06%)。欧盟、英国收入最高,分别为408亿美元和76亿美元,占比分别为65%和12%;美国加州碳市场收入也相对较高,为40亿美元,占比为6%。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碳市场虽然目前收入规模相对较小,约20亿美元,占比仅为3%,但所覆盖的碳排放量最大,达到51亿吨,约占全球碳市场的56%。主要原因在于,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碳市场成为我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国内碳市场加速发展。


近三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借鉴国际碳市场建设经验、总结地方试点碳市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此外,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互补和衔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至此,我国形成了全国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支撑,地方碳交易试点、多地碳普惠机制为补充的碳市场体系,形成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也符合国情的碳排放管理之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


数据显示,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已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我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42亿吨,累计成交额达249.19亿元。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63亿吨,累计成交额172.58亿元,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国内碳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及成交额


四、国内碳市场发展建议


为推动我国国内碳市场进一步成熟完善和促进国际碳市场合作,结合对国内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及当前碳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政策和机制建设。一是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参与主体和产品范围,逐步提高可用CCER抵消年度应清缴配额量的比例(目前为5%),不断增强市场活力。二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创建国家碳配额和碳信用调剂库,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当碳价过高时,释放配额或信用,打击过度投机行为;而当碳价过低时,将部分配额或信用转入调剂库,并定期清除超出某额度或比例限制的部分,维护碳价总体稳定,增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信心,避免过度“惜售”。三是通过立法或者政策指导来明确碳资产的性质、所有权、交易方式、税收处理等法律问题。建立健全的碳市场法律框架,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降低交易成本,最进碳市场健康发展。四是创新跨境碳交易合作机制,逐步探索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碳市场合作框架下开展碳市场链接试点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碳市场的认可度和参与意愿,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引领推动“一带一路”碳市场机制建设。随着国际国内碳市场不断成熟发展,作为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市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引领和推动国际碳市场合作与建设。一是在国家层面,中国可加强主动谋划和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打造服务于共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碳市场合作机制,优先与韩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碳市场建设条件相对成熟的国家加强合作交流,主动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链接,协力降低带路地区碳减排成本,并考虑协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发展中国家债务减免等相关工作。二是在地方层面,发挥试点省份独特优势,加强与国外碳市场合作交流,探索开展双边合作可能,为全面构建“一带一路”碳市场合作机制积累经验。三是积极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平台作用,协调国际国内相关资源,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坚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与相关机制设计建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主动承担国际减排责任,提出了努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但“双碳”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和技术缺口。因此,我国应基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相关谈判、资金和市场机制设计建设,继续敦促发达国家带头履行大幅减排承诺,切实和充分履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腾挪排放空间,同时为我国碳市场发展和开展更加广泛的双多边碳市场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中国碳市场发展建议总结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8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发展概述、全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发展情况、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发展环境、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趋势及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