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趋势研判!2024年中国地下空间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产业趋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图]

内容概要:由于我国近年来地下空间挖掘面不断扩大,地下浅层可利用空间不断缩小,其他未开发及深层地下环境复杂、勘测要素过多,导致地下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效率低,从而使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下空间开发进度短时期内放缓,投资力度有所下滑。2023年,我国地下空间行业投资总额约为7586.0亿元,相较于2022年小幅下降。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产业链、地下空间发展现状、地下空间发展趋势


一、地下空间行业概述


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岩层或土层中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广义的地下空间包括所有地表以下的空间,包括天然形成的地下空间和人工开发的地下空间;而狭义的地下空间仅指人类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目前,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集中于城市、油田及其周边。按开发用途可将地下空间分为交通空间、商业、文娱空间、业务空间、物流空间、生产空间、仓储空间及其他空间;按开发利用的深度可分为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三大类。

地下空间分类


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向好,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面临建筑用地日益减少,交通日益拥堵,坏境质量日益下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促使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而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壮大,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必然。一方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使城市的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实现由“二维”向“三维”转变,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地面交通、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地下空间独具的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对贮存某些物资也极为有利。此外,地下空间相对于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等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可以作为灾害时的避难空间、防灾物资的储备仓库及救灾安全通道和疏散通道等。目前,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我国地铁的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地下的停车场、购物中心、娱乐场所、蓄水池、各种管线等诸多设施也都陆续投入使用。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然性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指出,“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统筹协调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新要求。近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颁布有关城市地下空间政策法规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超700部,涵盖地下空间设施、开发利用、使用管理、资源权属等方面,在新发展格局下探寻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出路。同时,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省市坚持综合施策,完善地下空间管理领域的政策法规,着力解决地下空间使用、运营难题。

中国地下空间产业政策一览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地下空间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二、地下空间产业链


地下空间行业产业链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系统,涵盖了从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地产开发,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阻燃材料等建筑材料以及挖掘机、塔吊机等建筑机械。上游原材料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产品价格起伏波动较小,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游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包括场地勘探、空间规划设计、建筑施工、项目验收等环节,同时,大部分地下空间企业还承担项目维护、空间改造等配套服务。产业链下游为地下空间的终端应用与运营,涉及轨道交通、商业运营、油气运输、地下仓储、人防建筑等领域。

地下空间产业链


三、中国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呈现“三心六片三轴”的总体发展格局,即在中国沿海、沿长江通道和京广线三条城市轴线上,围绕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中心,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六大不同规模城市群体,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并呈多元分布的地下空间集中发展片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依托地质地学科技创新优势,在地下空间岩土施工、地下市政智慧管理等领域不断拓展延伸,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善、理念与科技创新较为领先的地下空间产业体系。根据《2023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新增建筑面积(含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约2.62亿平方米,同比减少7.22%;截至2022年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筑面积29.62亿平方米。

2016-2022年中国地下空间建筑面积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旧城区深部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各地区有关部门及企业可深度挖掘潜在存量,更新土地利用效率和开发价值,整合和优化高密度城区的存量空间结构,解决交通拥堵的同时带动商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生成提供强大动能。但由于我国近年来地下空间挖掘面不断扩大,地下浅层可利用空间不断缩小,其他未开发及深层地下环境复杂、勘测要素过多,导致地下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效率低,从而使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下空间开发进度短时期内放缓,投资力度有所下滑。2023年,我国地下空间行业投资总额约为7586.0亿元,相较于2022年小幅下降。

2016-2023年中国地下空间行业投资规模


地下空间开发可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促进城市立体化拓展,打开城市发展新维度,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地下空间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除传统城市地下交通、污水处理、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传统领域外,我国还加速培育发展新型地下空间应用场景,如深隧、地下快速路、地下物流及储存空间,助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细分领域来看,地铁、地下城轨等轨道交通仍然是我国地下空间的主要应用场景,2023年投资规模约为563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4%。受益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我国用于商业运营以及配套的防空洞、逃生通道等人防建筑的地下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整体投资规模持续上涨。此外,我国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运营,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

2016-2023年地下空间利用细分领域投资规模


中国地下空间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从“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向更加集约和高效的方式转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被认为是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压力等问题。未来,我国地下空间产业发展将趋于高质量、高环保、协调化方向发展。


1、地下空间减碳固碳利用成为行业发展新要求


地下空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其科学开发不仅能够解决城市地表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发展问题,而且在降低城市能耗、提升城市碳汇、储碳固碳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地下空间减碳、固碳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通过大量实践和案例证实了地下空间减碳固碳的重要价值和可行性。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世界第一,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在双碳战略目标的驱动下,我国将加快固碳、碳循环等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地下空间产业环保化。


2、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赋能地下空间信息透明化


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地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通常面临信号封闭、探测不到位等情况。未来,物联网协同、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新兴技术日益完善,企业可通过航空遥感、物探、钻探等手段系统探测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并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同时建立全国城市地下空间3D地质结构模型、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府决策信息支撑平台等,实现地上地下的信息化、一体化和可视化。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地下空间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8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地下空间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地下空间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地下空间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共十三章,包含中国地下空间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中国地下空间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中国地下空间行业投资风险及策略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