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和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医疗设备需求的增长,而昂贵的购置成本和维护费用则成了医疗机构的一大经济负担。因此,医疗设备租赁作为一种灵活、经济的解决方案,快速获得市场的欢迎。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对医疗设备租赁的支持也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在政策及市场双重驱动下,我国医疗设备租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加速推动了国内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额已从2017年770亿元增长至1796.6亿元。
一、定义及分类
医疗设备经营租赁是指将医疗设备提供给医疗机构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商业模式。这种方式使得医疗机构或个人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使用医疗器械,而无需承担购买的高额成本。在租赁期满后,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可以通过协议约定器械的最后处置方式,如退还给出租人、按约定价格购买或续租等。目前,常见的医疗设备经营租赁模式主要包括实物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
二、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高度重视日益提高,各级政府陆续颁布政策指出,鼓励医疗设备租赁服务的快速发展,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医疗租赁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例如,广东省发布《关于在我省卫生健康领域开展设备租赁试点的工作方案》,于2023年开始推行医疗设备租赁,实施范围包括省级财政拨款(补助)购置的CT、MRI、DR等医疗设备,并计划在2024年全面推广至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政策落地实施,为我国医疗设备经营租赁市场的井喷式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行业壁垒
1、政策及监管壁垒
我国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受政策与监管环境的高度影响,尽管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行业仍面临一定的政策不确定性。例如,融资租赁行业的监管政策,如《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租赁物的权属登记、价值评估和合规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合规压力。此外,医疗设备的采购与使用需符合国家医疗设备管理法规,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租赁企业需确保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并承担设备使用中的法律责任。政策落地差异,例如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一,也容易导致基层医疗租赁项目回款周期长、坏账风险高,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
2、资金及融资壁垒
医疗设备经营租赁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需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以支持设备采购、运营维护和市场拓展。然而,行业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尤其是中小型租赁企业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尽管政策鼓励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医疗设备租赁,但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租赁企业的资质审核严格,融资门槛较高。此外,医疗设备租赁项目回款周期长,尤其是基层医疗项目,企业需承担较高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壁垒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也影响了其在高端设备租赁市场的竞争力。
3、人才与管理壁垒
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较高,涉及医疗设备技术、融资租赁业务、风险控制等多个领域。然而,行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兼具医疗与金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限制了企业的业务拓展与创新能力。此外,医疗设备租赁业务链条长,涵盖设备采购、租赁方案设计、客户服务、设备维护等多个环节,企业需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协调各方资源。管理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运营效率低下、客户满意度下降,进而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在行业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人才与管理壁垒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
四、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医疗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这些企业负责生产各类医疗设备,包括诊断设备、治疗设备、手术器械等,为医疗设备租赁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同时,他们还需要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医疗机构和患者的需求。产业链中游是指医疗设备经营租赁服务商,即通过购买或租赁上游供应商的产品,将其出租给医疗机构或个人使用。在租赁过程中,租赁企业需要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包括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保养等。此外,他们还需要与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设备的稳定供应和及时更换。产业链下游是指医疗机构和个人用户。医疗机构是医疗设备租赁市场的主要需求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机构对高品质、先进的医疗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通过租赁方式,医疗机构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设备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019年6月3日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成为境内首家上市的券商背景融资租赁公司,股票简称“海通恒信”。海通恒信主营业务包括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保理和咨询业务等。目前公司业务服务范围以覆盖先进制造、能源环保、工程建设、城市公用、交通物流、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旗下医疗健康事业部可为各级公立医院、民营综合医院、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制药行业、医疗器械企业、养老机构、康复医院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通恒信营业收入为45.7亿元,同比下降18.93%。
(2)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27日,2020年1月2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简称“中关村科技租赁”。中关村科技租赁专注于为中国高成长的科创企业提供租赁、投资和产融结合解决方案,主营业务包括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保理和咨询业务四个部分。在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方面,中关村科技租赁于2015年成立了大健康事业部,专门负责大健康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主要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并沿着行业中的技术发展路线进行细分领域挖掘与布局,致力于支持具备新技术新市场的潜力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科技租赁营业收入为6.39亿元,同比增长3.97%。
五、行业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和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医疗设备需求的增长,而昂贵的购置成本和维护费用则成了医疗机构的一大经济负担。因此,医疗设备租赁作为一种灵活、经济的解决方案,快速获得市场的欢迎。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对医疗设备租赁的支持也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在政策及市场双重驱动下,我国医疗设备租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加速推动了国内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额已从2017年770亿元增长至1796.6亿元,该商业模式在全国医疗设备销售市场的渗透率达38.2%。
六、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产医疗设备崛起
近年来,以联影、迈瑞为代表的国产设备制造商在影像设备、体外诊断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产品性能接近甚至超越进口品牌,价格更具竞争力。《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等政策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设备,进一步推动了国产设备在租赁市场的渗透率提升。租赁企业通过与国产设备制造商合作,不仅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还获得了设备回购、联合营销等更灵活的合作模式。国产设备的崛起为租赁行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设备选择,增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2)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加快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鼓励通过租赁模式降低医疗机构采购成本。同时,“千县工程”等基层医疗能力提升政策推动县域医院设备配置需求激增,为租赁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消费升级,CT、MRI、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需求持续增长,租赁模式因其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选择。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叠加,为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3)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成本下降
随着金融政策的优化与创新,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多元化,融资成本呈现下降趋势。首先是,国家鼓励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医疗设备租赁,为行业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此外,《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融资租赁公司监管政策的完善,提升了行业透明度与规范性,增强了金融机构对租赁企业的信任度。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关注度提升,也为租赁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选择(如上市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环境的改善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支持其扩大业务规模与市场覆盖。
2、不利因素
(1)技术迭代与设备残值风险
医疗设备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特别是CT、MRI、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的生命周期较短,租赁企业需动态评估设备残值,以避免因技术过时导致的资产贬值风险。然而,设备残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且受市场需求波动影响较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此外,国产设备在影像算法、精密制造等核心技术方面仍与进口设备存在差距,租赁企业在高端市场面临技术壁垒。技术迭代与设备残值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能限制其在高端设备租赁市场的竞争力。
(2)资金压力与融资成本高企
医疗设备经营租赁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需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以支持设备采购、运营维护和市场拓展。然而,行业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尤其是中小型租赁企业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尽管政策鼓励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医疗设备租赁,但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租赁企业的资质审核严格,融资门槛较高。此外,医疗设备租赁项目回款周期长,尤其是基层医疗项目,使得医疗设备经营租赁企业需承担较高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压力与融资成本高企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也影响了其在高端设备租赁市场的竞争力。
(3)市场竞争加剧与客户需求分化
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资租赁企业(如GE Capital、西门子金融)凭借技术优势与品牌影响力占据高端市场,而国内租赁企业则在中低端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价格战与同质化服务导致行业利润率下降,企业需通过差异化服务(如设备升级支持、定制化租赁方案)提升竞争力,但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与复杂性。此外,客户需求日益分化,公立医院倾向于通过政府采购或自有资金购置设备,对租赁模式的接受度较低;民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虽有租赁需求,但普遍资金实力较弱,信用风险较高。市场竞争加剧与客户需求分化对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竞争格局
从市场竞争情况看,我国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总体呈现出“外资主导高端+本土企业崛起+区域市场分化”的竞争格局。其中,GE Capital、西门子金融等外资租赁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化服务网络,长期在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租赁市场主导地位。而远东宏信、平安租赁等本土医疗设备经营租赁企业则通过政策支持与国产设备崛起,在中低端市场和基层医疗领域快速扩张,尤其在县域医疗设备配置中占据重要份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区域市场分化日益明显,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不仅企业间竞争激烈,而且主要是外资与本土企业都在加速争夺高端市场,以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而中西部地区则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聚焦基层医疗需求。
八、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需求驱动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医疗设备经营租赁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机构对高品质、先进的医疗设备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高昂的购置成本和维护费用成为医疗机构的一大负担。因此,租赁成为医疗机构获取医疗设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医疗设备租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政策的逐步完善,医疗设备租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租赁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租赁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长期租赁模式外,短期租赁、共享租赁、融资租赁等新模式逐渐兴起。这些新模式不仅满足了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多样化需求,还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租赁企业也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供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未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医疗设备租赁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
3、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企业实力成为关键
医疗设备租赁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包括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的租赁部门、专业的医疗设备租赁公司以及一些具备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品牌、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服务水平,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具备强大资金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和优质服务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