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2、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市场准入壁垒
2、产品创新与技术壁垒
3、品牌与渠道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六、行业现状
七、发展因素
1、机遇
2、挑战
八、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1、互联网意外险销售渠道普及促使企业意外险产品渗透率提高
2、更多企业探索意外险产品与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结合销售
3、科技融合与数字化转型

意外险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意外险产品的种类日益繁多,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个人意外险,还涌现出了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的定制产品,如旅游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这些产品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近年来,中国意外险市场却面临保费收入下滑的挑战。截至2024年1-4月,中国意外险保费收入为333.53亿元,同比下降2.87%。而意外险保费收入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整顿的影响。2021年原银保监会出台《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旨在规范意外险的销售佣金制度,并要求各保险公司上报佣金费用率的上限。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意外险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但同时也对整个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保费收入出现下滑。


、定义及分类


意外险,也称为人身意外险或意外伤害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遭受外来的、非本意的、突发的意外事故(非疾病因素),导致身体蒙受伤害而残废或死亡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意外险按照投保动因分类可以分为自愿性意外保险和强制性意外保险;按照险种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单纯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附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照保险期限分类可以分为极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年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多年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意外险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意外险行业主要监管机构包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并促进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此外,境内保险业还接受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2、行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意外险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同时,随着保险意识的普及,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意外险的重要性,并主动选择购买。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规范意外险行业的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脱贫人口、城市低保人群等的实际情况和保险需求,开发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家庭财产保险等产品,提高重点群体抵御风险能力,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保障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产品,合理扩大对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的保障,着力满足高龄老年人保障需求。政策鼓励开发针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脱贫人口、城市低保人群等重点群体的意外险产品,有助于扩大保险覆盖面,让更多需要保障的人群能够获得相应的风险保障。

中国意外险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中国意外险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年至1958年的起步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意外险服务,标志着中国意外险业务的正式起步。1959年至1979年的震荡阶段,受文化大革命及建立人民公社等因素的影响,意外险业务在这一时期被暂停,行业发展陷入停滞。1979年至2002年的恢复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意外险业务得到全面恢复,并开始逐步发展。2003年至今的发展阶段,人身意外险业务也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同时,自2014年起,在“新国十条”等政策的推动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中国意外险行业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市场准入壁垒


中国意外险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严格的监管要求和资质审核上。保险公司需要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才能开展业务,这涉及到公司资本实力、管理团队、风险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此外,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定价、销售渠道等都需要符合监管规定,增加了新进入者的难度。监管机构还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等进行持续监管,确保行业的稳健运行。这些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持续监管要求构成了行业的重要壁垒。


2、产品创新与技术壁垒


随着科技的发展,意外险行业对产品创新和技术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险公司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定价和理赔,这要求公司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同时,保险产品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对市场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持续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技术壁垒和产品创新能力成为保险公司在意外险市场中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新进入者需要克服的难题。


3、品牌与渠道壁垒


在意外险行业中,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的建设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熟保险公司通过长期积累,已经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忠实的客户群体。同时,它们拥有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代理人等多元化渠道。新进入者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可与老牌保险公司相媲美的品牌和渠道非常困难。此外,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积累,这对新公司构成了显著的市场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意外险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数据服务供应商、硬件设备供应商、软件设备供应商等,数据服务供应商主要提供保险用户的数据信息,硬件设备供应商生产的设备包括服务器、芯片等,软件设备供应商生产的设备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体等软件设备。产业链中游为意外险供应商。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个人消费者。

意外险行业产业链
数据服务供应商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携程集团有限公司
硬件设备供应商
联发博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软件设备供应商
麒麟软件有限公司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各类企事业单位
政府机关
个人消费者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其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在意外险领域,中国平安提供多种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涵盖个人意外险、团体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类型。这些产品旨在为个人和团体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包括意外身故、残疾、医疗等保障项目。中国平安的意外险产品以其全面的保障范围、灵活的保险期限和个性化的保险方案而受到市场的认可。2023年中国平安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01.60亿元,同比下降27.37%。

2018-2023年中国平安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2)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中国人寿寿险在国内保险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提供包括个人人寿保险、团体人寿保险、意外险及健康险等产品和服务。中国人寿在意外险领域拥有完善的产品线,包括意外伤残保险、交通工具意外险、个人责任保险、意外医疗险等多种类型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旨在为被保险人在意外事故发生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2023年中国人寿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47.35亿元,同比增长3.63%。

2018-2023中国人寿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情况


六、行业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意外险产品的种类日益繁多,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个人意外险,还涌现出了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的定制产品,如旅游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这些产品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近年来,中国意外险市场却面临保费收入下滑的挑战。截至2024年1-4月,中国意外险保费收入为333.53亿元,同比下降2.87%。而意外险保费收入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整顿的影响。2021年原银保监会出台《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旨在规范意外险的销售佣金制度,并要求各保险公司上报佣金费用率的上限。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意外险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但同时也对整个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保费收入出现下滑。

2019-2024年1-4月中国意外险保费收入情况


七、发展因素


1、机遇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


中国正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为意外险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下降,面临的意外伤害风险相对较高,对意外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开发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专属意外险产品,提供更加精准的保障服务,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科技融合与创新驱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意外险行业正迎来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进行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定价,开发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科技的应用还能优化保险服务流程,提高理赔效率,改善客户体验。此外,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为意外险的销售和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市场覆盖面,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3)健康意识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也日益增加。这直接推动了对意外险等风险保障产品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在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意外伤害时,意外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转移工具,能够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市场教育,提高公众对意外险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同时,通过与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服务的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保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挑战


(1)市场教育与消费者认知挑战


中国意外险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市场教育不足,导致消费者对意外险的认知和接受度有限。许多潜在客户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意外险的重要性,或者对保险条款、保障范围和理赔流程缺乏了解。这种认知差异限制了意外险的普及率和市场渗透率。保险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市场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同时简化产品条款,提高透明度,以增强消费者对意外险的信任和购买意愿。


(2)产品同质化与创新不足


当前中国意外险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在保障内容、费率设计上差异不大,缺乏创新和个性化。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意愿,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需要加强市场研究,深入了解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特定需求,开发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定制化的保险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监管政策的适应与合规风险


随着中国保险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加强,意外险行业面临着更高的合规要求和监管压力。保险公司需要及时适应监管政策的变化,确保产品设计、销售行为、资金运用等各个方面符合监管规定。同时,监管政策的调整也可能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合规风险。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机制,加强对监管政策的跟踪和研究,确保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八、竞争格局


在中国意外险市场,主要的竞争者由国内几家顶尖的保险公司构成,它们以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庞大的客户群体,在市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其在保险行业的深厚积淀和广泛的客户基础,在意外险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外资保险公司如美国国际集团(AIG)、英国保诚等也凭借其国际化经验和专业技术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带来的先进经营理念、创新的产品设计以及优质的服务标准,为中国意外险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保险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和市场拓展,共同推动了中国意外险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专业的保险保障。

中国意外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九、发展趋势


1、互联网意外险销售渠道普及促使企业意外险产品渗透率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意外险行业正迎来新的变革。互联网意外险销售渠道的普及,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购买方式,也促使企业意外险产品的渗透率大幅提升。通过线上平台,保险公司能够精准触达潜在客户,实现产品定制化与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行业和场景的保险需求。未来,互联网将成为意外险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引领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保障服务。


2、更多企业探索意外险产品与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结合销售


中国意外险行业正展现出新的增长趋势。众多企业,如泰康人寿的HWP,开始将意外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深度结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财富管理服务。HWP的综合服务模式不仅涵盖保险、健康管理和财富规划,更展现出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特点。此外,“购物意外险+信用卡分期”等创新服务,通过细化保障内容,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风险。未来,意外险行业将继续探索与其他金融产品的融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3、科技融合与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意外险行业正站在科技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未来,行业的发展将更加倚重于技术的力量,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将深刻改变意外险产品设计、销售、理赔等环节。通过数据分析,保险公司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实现个性化定价和定制化服务。在线销售平台的建立将提供更加便捷的购买渠道,同时,智能化的客服系统将提升客户体验,加快理赔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中国意外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