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而红茶作为我国第二大茶类,近年来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较大突破,2023年我国红茶产量达49.12万吨,同比增长1.90%。
一、定义及分类
红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属于全发酵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红茶属于“C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的“C1530精制茶加工”。根据加工工艺及产品特性,红茶可细分为红碎茶、工夫红茶及小种红茶三大类。我国较为知名的红茶品种包括金骏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及川红等。
二、商业模式
1、采购模式
红茶企业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茶叶原料和包装辅助材料。红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采购体系,由原料采购管理委员会、供应链管理部门、各经营单位采购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等共同组成。其中,原料采购管理委员会是采购管理的决策机构;供应链管理部门是中国茶叶采购管理统筹、协调、规划和监督机构;各经营单位采购部门是采购的具体执行部门;各经营单位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仓储部门、财务部门是原材料采购的协助与监控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参与采购业务的实施,严格控制原材料采购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2、生产模式
红茶企业一般采用“以销定产”,并采取自主生产为主、委托加工为辅的生产模式。自主生产由红茶企业下属各茶叶加工工厂负责,各生产单位根据全年销售计划,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并分解至各月,制定月度生产计划,由技术部门下达产品拼配单及生产通知单,各工厂排产并执行。此外,为弥补部分产品产能暂时性不足,红茶企业存在通过委托加工(OEM)形式进行生产的情形。红茶企业制定了完善的OEM管理制度,并建立了OEM委托单位和OEM工厂准入评估的评审标准。同时,企业建立了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准入再评估机制,确保OEM工厂管理合规、产品质量安全、产品品质合规。
3、销售模式
红茶企业采取“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红茶企业销售体系由总部销售管理部、各经营单位销售系统等共同组成,企业销售体系坚持统一规划、分工分层实施的管理原则,其中,总部销售管理部是企业整体销售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对企业销售体系的整体运作进行统筹协调;各经营单位参照总部销售管理内容,设立相应对口部门或岗位,形成分工分层的销售管理体系。
三、行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自律组织
红茶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局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
2、行业相关政策
近些年来,为了做大做强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和规范行业发展,如:2023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打牢品牌根基,壮大品牌主体,促进渠道对接,强化营销推广,带动脱贫地区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包括红茶在内的茶产业发展,如:2023年8月,屏南县农业农村局、屏南县财政局发布《屏南县扶持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2023—2025年)》,指出:支持茶树品种改良与低产低质茶园改造面积每年2000亩以上。到203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稳定在3万亩,其中生态茶园面积2万亩。2024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月饼、粽子和茶叶包装新要求》,指出:将月饼、粽子和茶叶包装层数从最多不超过四层减少为最多不超过三层,向市场提供更加优质、更加绿色低碳环保的产品,持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四、行业壁垒
1、品牌壁垒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健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品牌化商品的选择,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品牌知名度更高的红茶产品,对品牌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越来越高。品牌是红茶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企业在茶叶新品研发、质量控制、食品安全及市场推广等多方面持续努力、不断改进的结果,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因此,红茶行业的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期内积累消费者口碑或快速建立自有知名品牌。
2、规模化经营壁垒
随着红茶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凸显。规模红茶企业需要在茶园基地、厂房建设、生产设备购置、产品研发、人员培训及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劣势地位。
3、食品质量安全壁垒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问题,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随着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红茶产品质量标准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卫生问题容忍度日益降低。这些因素都对红茶企业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需要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因此对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壁垒。
4、销售渠道壁垒
销售渠道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红茶产品的销售速度与销售规模。大规模红茶企业经过持续的业务拓展,已经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销售渠道,拥有长期合作客户和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需要构建销售网络和培育消费者群体,需要持续不断的推广投入、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长期的时间积累,这对行业新进入者构成一定的壁垒。
5、技术壁垒
红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红茶企业需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此外,随着消费者对红茶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红茶生产企业需不断提升红茶加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并持续不断进行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及时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对于行业新进入者而言,积累丰富的技术和研发优势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对行业新进入者构成一定的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红茶行业上游主要包括茶叶种植、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行业,其中,茶叶种植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红茶原料的供应数量、质量和采购价格,对红茶产品产量、质量、成本及盈利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下游为销售渠道及终端消费者。销售渠道包括专营门店、专柜、商超专卖、批发市场及电商等,终端消费者需求主要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转变、营销渠道渗透程度等因素影响。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显著,红茶作为安全健康的饮料之一,与消费者新时代的消费理念相契合,消费者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
正山茶业创立于1997年,是专注、专业从事红茶生产、研发、种植以及茶资源生态保护、茶叶产业化运营的一家具有规模化、综合型的红茶企业。正山茶业从创立之初就进行外贸业务并持续出口,产品大量出品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公司于1999年获得美国NOP有机认证,2000年获得欧盟(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日本JAS有机产品认证,是福建省最早获得国际有机茶认证的企业。
(2)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重点出资企业,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销售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全产业链经营、专业制茶、内外贸并举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全省有99个优质生态茶园基地,茶园总面积64.5万亩,其中14.5万亩茶园基地通过了有机茶国际标准认证;重点打造了白沙溪、湘益、君山、洞庭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臻溪1个国食健字号品牌,拥有辰州碣滩有机绿茶、倩云古丈毛尖、潇湘花茶、金毛猴红茶、保靖黄金茶、韶山红茶、茶祖源红茶等知名茶类,销售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营规模及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列,共联结带动了50万户茶农持续增收致富。
六、行业现状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而红茶作为我国第二大茶类,近年来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较大突破,2023年我国红茶产量达49.12万吨,同比增长1.90%,与此同时,我国红茶消费也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红茶内销量达38.1万吨,同比增长12.46%,2023年小幅下滑,降至37.9万吨,但从长期市场来看,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多饮茶、饮好茶”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红茶消费前景依然十分可观。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资源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种植规模最大、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作为茶树原产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叶种植资源。另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各类名优茶的优质产区,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佳区域。目前,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范围广,从业人员多,产值多元化。另外,随着茶文化已广泛渗透到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茶文化将在提升我国茶叶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相继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行业发展,茶叶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和重要富民产业,也将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3)国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增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同比增长6.3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6796元,同比增长9.20%,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追求高品质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得到普及,红茶作为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品,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健康和高生活品质的诉求,饮茶人群的增长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带动红茶行业市场规模扩张。
(4)“一带一路”带来新契机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是全球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蕴涵着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同时,为了支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投行,共同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地处内陆丝绸之路沿线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其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能够促进东部主要地区茶叶产品等进入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便利。
(5)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目前,电商营销网站已使网络营销成为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网络营销集群,此类电子商务平台是传统经销商销售模式的有效补充,能够更高效的拓展销售。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互联网将不断颠覆传统茶叶产业的组织形式、商业规则、产业链条、竞争格局,延伸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互联网+”将重构茶业行业竞争格局,打开茶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2、不利因素
(1)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集中度偏低
目前我国红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而分散,整体规模不大且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弱。同时,多数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未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家庭式、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做优做精,阻碍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品牌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红茶行业存在“有好茶,无名牌;品牌多,各品类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众多小微茶企质量不稳定、透明度较差、品种单一的产品,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而龙头企业较少,品牌建设严重不足,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低,产业建设缺乏知名品牌的拉动,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3)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红茶产品的销售渠道包括品牌连锁店、茶叶批发市场、农贸集市、超市、百货中心等,商户散杂的局面一直存在,市场环境较为混乱。小茶企的规范经营、品牌意识、品质保障都亟待加强。我国茶叶市场需要更多的大型品牌企业,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消费者的信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八、竞争格局
红茶产地分布广泛,品种众多,因此,我国红茶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较低。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茶业品牌调查结果显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荣登红茶类品牌强度前三。未来,随着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品牌意识加强,已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红茶,品牌红茶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品牌竞争将成为红茶市场竞争的主要表现。
九、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天然、有机、功能性茶饮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红茶作为一种天然的茶饮,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对健康有益,未来红茶行业可能会推出更多符合健康需求的产品。此外,未来红茶行业可能会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推出更多创新产品,例如,与时尚品牌、艺术家或者知名厨师合作推出联名产品,通过跨界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2年中国红茶市场供需现状及进出口贸易分析:红茶产量达48.2万吨,同比增长9.85%[图]
近年来,中国红茶的产量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红茶的产量围殴43.45万吨,较2020年增长了3.02万吨,同比增长6.95%;2022年中国红茶的产量达48.2万吨,同比增长9.85%。
2021年中国红茶产销现状及进出口贸易分析:产销量双增长[图]
红茶因具有红汤、红叶的特点而得名,红茶起源于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加工红茶的国家,作为红茶生产的发源地,近年来我国红茶产量逐年攀升,2021年中国红茶产量达43.45万吨,较2020年增加了3.02万吨,同比增长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