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推动水利发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撑驱动作用,可以大力提升水利决策与管理科学水平,大力提高项目交付和资源的精准管理和利用水平。数字水利为传统水利行业跨越发展赶超其他领域和涉农涉水业务全面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数据显示,近年来水利信息化行业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473.4亿元左右,较2021年增长35.5%。
一、定义及分类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的采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过程。具体来说,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发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管理决策服务,提高水利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行业政策
我国水利信息化行业发展政策背景深厚且多元。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现代化和智慧水利建设,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水利部明确提出将智慧水利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突破口,制定智慧水利建设总体方案,旨在大幅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强调城市节水工作,提升城市用水效率,推动再生水利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则规划了“十四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蓝图,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发展方向。水利部还不断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提升信用信息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关注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三、发展历程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经过“信息化起步”、“金水工程”、“数字水利”等阶段,现已迈入“智慧水利”的全新发展阶段。“十四五”以来,国家多次在政策层面上推动智慧水利体系的构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其中,2023年入汛以来,北方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大、致损较为严重,暴露出我国目前对于洪水灾害的预警防范能力仍有待强化,能24小时监控水利情况、提前预警水利风险、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利风险智能识别系统需求有望提升。
四、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水利信息化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监管和倾斜。政府为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行业的有序发展。政策规定了对水利信息化企业的资质要求、技术标准、项目承包方式等,提高了新进入者的门槛。同时政府对水利信息化行业的投资规模也在持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现有企业的市场地位。
2、技术壁垒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了信息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行业内企业需要具备雄厚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水利信息化需求。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技术竞争优势并形成成熟的产品。
3、人才壁垒
水利信息化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掌握水利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行业内缺乏既懂水利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方面面临挑战。同时由于水利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需要不断培训员工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这也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4、资金壁垒
水利信息化项目通常采用项目承包的“交钥匙”模式,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资金垫付能力。此外,水利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新进入者来说,资金压力较大,难以承担高昂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费用。
五、产业链
我国水利信息化产业链上游产业涵盖了计算机、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网络运营以及工业软件等多个领域,龙头企业如戴尔、华为、聚光科技等,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品保障。中游则是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如北京清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创新技术,为下游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下游则是水利工程、防洪抗灾、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以及水利政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对水利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通过上下游的紧密合作,我国水利信息化产业链实现了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全覆盖,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六、行业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推动水利发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撑驱动作用,可以大力提升水利决策与管理科学水平,大力提高项目交付和资源的精准管理和利用水平。数字水利为传统水利行业跨越发展赶超其他领域和涉农涉水业务全面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数据显示,近年来水利信息化行业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473.4亿元左右,较2021年增长35.5%。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的大力扶持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不仅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还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政策的推动使得水利信息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水利事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水利信息化得以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如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水利部门可以实现海量水利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支持;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灾害的预测预警和智能决策,降低灾害损失和风险。
(3)创新与协作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利信息化行业内部的创新与协作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利信息化企业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共同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这种的氛围为水利信息化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其不断向前发展。
2、不利因素
(1)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压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不断涌现,水利信息化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种快速的技术变革使得水利信息化行业面临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
(2)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水利信息化涉及到大量的敏感数据,如水文数据、水资源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黑客攻击、病毒侵害等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多,给水利信息化数据的安全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滥用事件,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3)建设和运维成本高
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和系统运维等方面的成本。由于资金短缺、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原因,一些地区和单位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运维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维护和管理,这也增加了运维成本。
八、竞争格局
我国水利信息化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硬件与设备供应商以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定制化能力,深耕水利监测设备市场,为水利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硬件支撑;软件系统与服务提供商则凭借强大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实力,为水利行业提供智能化、高效化的软件解决方案,推动水利管理水平的提升;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则整合产业链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客户成本,成为水利信息化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各类型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互补合作的良好生态,共同推动水利信息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持续扩大,水利信息化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并赢得更多机遇。
九、发展趋势
我国水利信息化主要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与智能化并行的态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水利信息化系统正逐步实现对海量水利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为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支持。同时,数据共享与开放成为推动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打破了数据壁垒,促进了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数据互通,为水利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和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水利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还实现了对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控制,推动了水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综上所述,我国水利信息化正朝着更加智能化、开放共享和融合创新的方向发展,为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2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环境(PEST)分析:政策利好水利信息化发展[图]
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水利产业升级需求迫切,在国家政策持续利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背景下,水利行业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水利信息化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2021年中国智慧水利发展环境(PEST)分析:智慧水利建设是实现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图]
智慧水利是在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智慧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相关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创新应用,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智慧水利的六大目标: 空间全域化、时间序列化、过程自动化、应用智能化、管理一体化、决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