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三、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资金壁垒
2、技术壁垒
3、人才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六、行业现状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八、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

摘要: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及数字中国远景目标等国家政策促进及企业降本增效需求的驱动,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512.8亿元,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增长至190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96%。未来,随着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定义及分类


数据中心,即为集中放置的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建筑场所,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是促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的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对于数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助推作用。根据服务对象不同,数据中心可以分为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国家数据中心(NDC)和企业数据中心(NDC);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超大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和中小型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分类


二、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数据中心行业发展与创新,不仅为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为数据中心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生产制造、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能源、金融、电子商务等数据中心重点应用领域以及提供算力服务的超级计算、智能计算领域,选择一批能效水平高且绿色低碳、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完善、代表性强的数据中心进行推荐。2024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加快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郑州航空港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引导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推动郑州、洛阳市建设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集群,争取全国路网客户服务数据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水利大数据灾备中心落地我省。

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公司兴起,PC端对网络的要求不断增加,数据中心开始逐渐成为网络流量的载体,网络连接和主机托管需求逐步旺盛,数据中心数量和个体规模出现较大增长。三大运营商是机房、网络和主机的主要提供商和托管商,服务形态以零散网络服务器为主。


2000年以后,企业自建数据中心(EDC)、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开始逐渐出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时代。客户需求向信息化演进,机构对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和服务性的要求更高,IT服务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三大运营商仍是数据中心的主要建设方,部分第三方IDC企业开始进入,服务形态以零散中小型机房为主。


2010年开始,传统服务器托管、机架租赁等IDC服务形式逐步被云计算取代,对大规模数据中心承载提出更大需求,IDC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1167.5亿元,大量客户开始要求引入云计算,集群化建设、虚拟化和云计算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侧呈现运营商、第三方、跨界方多主体竞争格局,服务形态转变为相对集中的大型云数据中心。


2020年以后,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驱动数据云存储及计算、智能算力、边缘算力等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ChatGPT开启AIGC这一全新业态,推动AI发展进入以多模态和大模型为特色的AI2.0时代,推动智算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资金壁垒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位置选择合理、电源供应稳定、电力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机房环境和安全保证,还需要投入大量性能优良的主机、数据存储设备、带宽资源和软件系统、精密空调系统、气体消防系统等高价值软硬件设施。因此,数据中心企业自身需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以满足数据中心建设和业务运营的资金需求,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资金壁垒。


2、技术壁垒


数据中心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速度较快,行业技术门槛越来越高。数据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核心技术以及配套服务、增值服务软件的开发都需要服务商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与技术积累。因此,新进入数据中心行业的企业应当具备持续研发能力,需要不断更新、优化其技术,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人才壁垒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员综合素质的竞争,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数据中心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尤其是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更需要一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行业经验的优秀人才。随着数据中心行业的技术进步,新工艺、新流程的不断推出,都要求数据中心从业人员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数据中心产业链由上游基础设施、中游运营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终端用户三部分构成。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光模块等IT设备及电源、制冷、机柜等非IT设备。产业链中游包括为数据中心提供集成服务、运维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提供云服务等相关服务的供应商。产业链下游为数据中心应用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软件、电力、工业、医疗等行业。

数据中心行业产业链
服务器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光模块
中际旭创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新易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联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优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设备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鹏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斯格尔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市信宝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冰山冷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海容商用冷链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
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
中游
互联网
金融
软件
电力
工业
医疗
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基础业务、产业数字化业务的协同发展和融通互促,不断提升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企业持续推进基础业务转型升级,不断优化5G网络覆盖,推进5G应用AI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千兆宽带建设,提升家庭高速连接及应用体验;持续提高数字生活平台能力,打通GBHC应用,提供社区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家庭安全服务等场景化应用。此外,企业持续加快产业数字化业务发展,以融云、融AI、融安全、融平台为驱动,发挥云网融合、客户资源和属地化服务优势,加大优质高效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网络+云计算+AI+应用”推动千行百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6.59%至2360亿元。

2020-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服务收入


(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由原中国网通和原中国联通合并重组而成,主要经营大联接、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五大主责主业,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客户服务体系。企业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的基础通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先导性的基本功能与地位作用。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企业宽带及移动数据服务营收同比下降0.43%至780亿元;数据及其他互联网应用收入营收同比增长18.28%至477.52亿元。

2020-2023年上半年中国联通主营产品营收


六、行业现状


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及数字中国远景目标等国家政策促进及企业降本增效需求的驱动,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512.8亿元,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增长至190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96%。未来,随着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17-2022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情况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数据中心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软件、电力、工业、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为这些行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正不断加大对各行业,特别是金融、软件、电力、工业、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下游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为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利好政策频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核心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推动数据中心的健康发展,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加强数据中心布局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等政策,为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技术进步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网络信息安全、海量存储、网络传输、远程操控、网络监控管理、数据备份及恢复、网络流量统计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中心由主机托管、带宽租用等基础业务逐渐转向网络安全、系统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同时,精确送风、热源快速冷却、智能调整等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服务器运维成本,提高了服务器的管理效率,减少了地域、空间等因素对数据中心发展的限制,推动了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


2、不利因素


(1)资金投入有限,后续发展潜力不足


我国数据中心生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然而,随着数据中心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众多数据中心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国际舞台上,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厂商凭借强大的财力支持,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加大在研发、生产以及市场开拓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加剧了数据中心行业内强者恒强的竞争局面,使得国内数据中心生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2)自动化运营软件平台能力缺失


随着数据中心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数据中心的架构技术和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未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已经非常清晰,但是,相比于设计和建设,在数据中心运营领域,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存在着很大的短板和不足。国外的数据中心服务商在数据中心运营软件平台上的发展较快。但是,除了尚未完全公开的几个互联网巨头的数据中心外,其他商业数据中心的运营平台商用软件也没有达到成熟状态。因此,未来,数据中心的运营自动化和高效管理等还存在着巨大的改善和提高空间,这将对数据中心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专业运营人才缺失


由于近年来数据中心市场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服务商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扩大,合格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数据中心的运营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数据中心行业迅速发展,新技术快速更新,而部分早期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业内相关专业资质认证,以至于部分人员不适应新的行业环境要求;另一方面,新增人才补给速度跟不上数据中心行业快速发展的态势。


八、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是由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主导、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共同参与的总体格局。我国数据中心行业上市企业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科华数据、科士达、光环新网等。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数据中心相关业务营收分别为2360亿元、1257.52亿元、1164亿元、48.8亿元和36.3亿元。

2023年上半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上市企业-数据中心业绩对比


九、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对环保意识的提高,数据中心行业将朝向更节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未来,数据中心行业将采用更先进的冷却技术,如液冷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将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数据中心的架构将会发生变化。传统的物理数据中心将会逐渐转向云化、虚拟化的数据中心。这种转变将提高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未来,数据中心行业将更加注重自动化管理,以减少人力成本和人为错误。

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扩展阅读
2023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行业全景速览:浸没式液冷占比逐渐上升[图]
2023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行业全景速览:浸没式液冷占比逐渐上升[图]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液冷数据中心投资规模89.6亿美元,2022年增至175.7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比54.2%,美洲地区占比26.6%,欧洲地区占比15.5%,其他地区占比3.7%。

数据中心 2024-02-27
2021年中国第三方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市场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2021年中国第三方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市场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海量数据流量带动数据中心需求高速增长,网络视频、电子商务业务呈现繁荣景象,同时受疫情影响,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科技防疫的兴起带来流量爆发,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节节攀升,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业务总收入达1500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325.70亿元,同比增长27.74%。

数据中心 2022-05-13
2021年全球及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2021年全球及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

数据中心 2022-05-11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