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人类海马未成熟神经元在整个生命期的分子图谱
由成年海马神经发生而产生的未成熟齿状颗粒细胞(imGCs)对啮齿动物大脑的可塑性和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功能。在多种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中,这种细胞表达会失调。目前,对成年人类海马imGCs的分子特征知之甚少,甚至对其存在也具有争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揭示了人类海马未成熟神经元在整个生命期的分子图谱。
科学家发现支链氨基酸过多积累可限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
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缺血心肌环境后的存活率和保留率较低,是目前MSC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
科学家发现miR-21可通过调节葡萄糖摄取促进胰腺β细胞功能
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小分子RNA-21(miR-21)在糖耐量异常患者和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表达显著上调,但其在胰腺β细胞功能调节中的作用仍不明确。
科学家揭示抗精神病药物心脏毒性的机制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题为“CB1R-stabilized NLRP3 inflammasome drives antipsychotics cardiotoxicity”的文章,揭示了抗精神病药物心脏毒性的机制。
日本科研团队开发出新细胞分选技术
日本科研团队将响应微RNA(miRNA)的人造信使RNA(mRNA)与基于磁珠的细胞分选技术(MACS法,magnetic-activated cell sorting)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新的细胞分选技术“miRNA开关MACS法”,能快速简便地回收大量高纯度心肌细胞。
美科研人员开发可用于预测蛋白质功能的统计工具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被命名为LANTERN的可预测蛋白质功能的统计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蛋白质调整,而且和使用传统人工智能预测机制相比,LANTERN算法更易于理解。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
英科研团队探索光控制取得关键新突破
英科研团队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证明可以通过诱导和测量非线性相移到单个极化子水平来实现光控制,在发展下一代量子传感和计算技术方面取得了关键新突破。这项新研究观察到,微柱中极化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不同极化模式之间的交叉相位调制。
英科研人员发现DNA复制的关键步骤
科研人员使用酵母模型来观察DNA复制酶的工作机制。他们在低温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与打开DNA双螺旋以启动其他细胞过程(如基因转录和重组)的方式完全不同,在拥抱DNA后,两种酶会在一个使双螺旋变形的过程中彼此远离,从而启动DNA开放过程。
科学家发现小脑调控社交行为新机制
小脑在协调机体运动、维持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小脑中存在少量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输入,该区域的多巴胺1型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s,D1R)已被证实可参与调控大脑认知功能,但对于小脑中的多巴胺2型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s,D2R)功能了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