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核孔复合物胞质环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近期,西湖大学的科研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ic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PC中胞质环(CR)亚基的结构。
我国科学家构建单细胞环形RNA分析技术及表达图谱
环形RNA(circRNA)是一类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单细胞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单个细胞中环形RNA进行捕获测定,但效率较低,仅可部分揭示单细胞分辨率下环形RNA的表达模式。因此,单细胞水平的环形RNA表达及功能研究已成为该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科学家揭示动物感染后发热的生理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与发热相关的神经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在《Nature》发表,论文的标题为:A preoptic neuronal population controls fever and appetite during sicknes。
科学家发现基于跨膜干细胞因子治疗组织缺血的新方法
干细胞因子(SCF)作为一种具有调节造血、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对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由于SCF存在肥大细胞激活相关的毒性,使这些治疗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2021年中国医疗救助发展现状分析:医疗救助基金支出619.9亿元[图]
2020年,全国医疗救助基金支出546.84亿元,较上年增加44.64亿元,同比增长8.89%;2021年,全国医疗救助支出619.90亿元,较上年增加73.06亿元,同比增长13.36%。
新研究为个性化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开辟新路线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20至40岁人群。这种疾病是由免疫细胞引起的,它们会错误地攻击大脑和脊髓神经元周围的组织。多发性硬化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障碍、行走和平衡困难以及视力受损。目前没有治愈方法,只有缓解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手段。
科学家发现细菌不同的基因簇可以诱导铁质细胞器的形成
细胞内的铁平衡对细胞正常活动至关重要,铁元素的储存、转运等过程会受到严格调控。最常见的铁储存模式是利用蛋白质式富集区域,如铁蛋白和相关蛋白。虽然也有脂质式富集区域,但其形成和功能的基础仍然未知。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细菌不同基因簇可以诱导铁质细胞器的形成。
科学家发现青少年丘脑抑制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的长期损害
大脑皮层发育受阻被认为是神经发育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病因之一。丘脑在新生儿出生后敏感期的活动对感觉皮层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但丘脑活动是否也会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发育尚不清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丘脑抑制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的长期损害。
科学家发现衰老的肺基质变化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
来自原发肿瘤的扩散癌细胞可以在远端组织定植,但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转移,该现象被称为肿瘤休眠。尽管肿瘤休眠在肿瘤的恶性化演进中非常重要,但目前对其了解并不深,鲜有研究能够成功描述黑色素瘤的休眠特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衰老的肺基质变化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粒子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的动态实时观测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在《Nanoscale》杂志发表了题为“Real-time in vivo imaging reveals specific nanoparticle target binding in a syngeneic glioma mouse model”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