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检测DNA中第五种碱基的新技术
DNA的基本元素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和脱氧尿嘧啶(dU),然而目前还无法从单碱基分辨率水平上检测dU,严重影响了对dU功能的理解。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发出在单碱基分辨率水平上精准检测dU的新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标题为“UdgX-Mediated Uracil Sequencing at Single-Nucleotide Resolution”。
科学家研制出能高效介导免疫应答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
手性是指物体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现象,手性在化学、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科学家研制出独特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能均衡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为新型疫苗佐剂研发找到了突破口。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期刊,标题为“Enantiomer-dependent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chiral nanoparticles”。
我国科学家开发微米分辨率的肿瘤组织磁成像技术
病理组织检测是诊断癌症的“金标准”。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容易受到样品光学背景强、检测信号稳定性差、定量不准确和不同光学方法不能共用等问题的影响。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高效的早期肺癌筛查方法
肺癌的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早期发现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关键。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早期肺癌诊断技术。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代谢组学和人工智能的早期肺癌筛查方法,相关成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题为: Lung cancer scRNA-seq and lipidomics reveal aberrant lipid metabolism for early-stage diagnosis 。
我国科学家研发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水凝胶微球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肿大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润滑与载药水凝胶微球,相关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 Injectable hydrogel microspheres with self-renewable hydration layers alleviate osteoarthritis。
我国科学家揭示细胞外囊泡生成新机制
细胞外囊泡作为介导不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信使,在各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科学家发现同时具备两种DNA修复功能的新蛋白靶点
人类每天在辐射、雾霾等各种外部环境及细胞代谢产物等内源因素影响下,生命的核心DNA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DSBs)是损伤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同时,生命也无时无刻不在自我修复,而其不正确的修复会促进癌症的发展。针对如何准确修复DSBs的研究备受关注。
科学家用DNA制成可监测蛋白质运动的纳米天线
近期,加拿大科学家利用DNA制成了一种纳米天线,能够近距离监测蛋白质的运动,进而了解其功能。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Methods》期刊,标题为“Monitoring protei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using fluorescent nanoantennas”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内部软组织缺陷开展的重建手术大于40万例,花费100亿美元以上的医疗费用。基于补片的无张力修补术是临床推荐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传统的合成补片不能同时具备抗变形、抗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容易导致不良的手术结果。
生物中心组织召开东湖高新区“十四五”生命健康产业规划专家咨询会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受武汉东湖高新区委托,生物中心组织开展《东湖高新区“十四五”生命健康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于2022年1月14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会议由生物中心范玲副主任主持。
科学家揭示腹侧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对哺乳动物运动的控制机制
运动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一种复杂行为。脊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被称为中枢模式发生器(CPG)的脊柱间神经元,其产生的活动负责屈肌和伸肌以及身体左右两侧的交替。目前,尚不清楚是多种还是单一的神经元类型负责控制哺乳动物的运动。
中美科学家发现淋巴结基质细胞新亚群
近期,中美科学家在淋巴结基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类淋巴结基质细胞新亚群。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期刊,标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Leptin Receptor+ Stromal Cells in Lymph Node”。
科学家绘制出炎症的行为性免疫图谱
尽管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构建健康以及疾病组织的细胞景观图,但现在科学家还不能描述细胞不断改变的生化特性及其下游的动态情况。近日,西班牙国立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在《Nature》发表了题为“Behavioural immune landscapes of inflammation”的文章。
科学家揭示微生物群对造血干细胞命运与功能的调控机制
宿主微生物群对于血细胞谱系的产生和功能调节至关重要。微生物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造血干细胞尚不清楚。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微生物群通过调节骨髓中的局部铁元素可用性来调节造血干细胞在应激条件下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题为: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fate decisions by controlling iron availability in bone mar
科学家揭示微生物在深海高温下的生存机制
全球海底沉积物量的四分之一埋在温度超过80℃的深处,其中蕴含了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微生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快速的能量代谢可能是微生物能够在海床下1千多米深、温度最高有120℃的沉积物中生存的关键。该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Rapid metabolism fosters microbial survival in the deep, hot subseafloor biosphere。
我国科学家揭示内隐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慢学习过程理论(slow learning process)认为,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逐步习得的,因而会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