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
在全世界范围,每年为治疗慢性疼痛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相关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虽具有很强的镇痛效果,但具有耐受和痛觉过敏等副作用。
科学家揭示肠道渗透压变化的感觉表征和检测机制
肠道内的渗透压感应在摄入水时可迅速抑制口渴神经元,但外围感觉神经元如何检测内脏渗透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口渴的机制仍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微流控多种类器官系统,可以重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人类肝脏-胰岛互作。该研究论文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题为: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er-Islet Axi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es。
科学家发现运动介导成年神经发生的全新机制
尽管运动促进神经发生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背后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科普绘本《人体王国保卫战——新叶的神奇之旅》入选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著的生物技术儿童科普绘本《人体王国保卫战——新叶的神奇之旅》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该绘本是继《魔幻手环——新叶的神奇之旅》入围“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后,再次获此殊荣的科普丛书。
科研人员研发出具有耐水性和高效氢分离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膜
日本京都大学、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研发出具有高效氢分离性能的氧化石墨烯(GO)膜,既保持了GO膜原有的氢分离性能,又大幅提升了GO膜的耐水性,有望实现低成本绿色氢能源的稳定提供,推动构建低碳社会。
我国科学家展示梨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梨起源于中国,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温带果树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梨新品种是育种工作者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但是,梨为多年生果树,传统的杂交育种周期长、效率低,难以在短期内选育出符合需求的优良新品种。因此,发展和建立梨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十分有必要。
科学家绘制人类造血细胞蛋白图谱
随着蛋白质组学的迅速发展,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已经在建立表型和蛋白质水平的联结中作出了贡献,这些研究工作包括绘制组织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组成等。然而,转录后、翻译后蛋白加工数据,以及mRNA剪接与修饰相结合导致蛋白质多样性数据并不完备。
科学家发现脂肪组织异质性生成机制
在哺乳动物中,白色脂肪组织主要分为具有不同代谢特性的内脏附睾脂肪组织(EAT)和皮下腹股沟脂肪组织(IAT),它们的发育起源、身体部位、代谢特征以及响应的信号刺激各不相同。
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大规模DNA甲基化QTL图谱
表观修饰和基因表达等分子特征的遗传基础解析工作一直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个体基因组的重要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表达数量性状座位分析(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QTL),它聚焦在基因调控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和定量方式最为直接的基因稳态转录水平这一支点上。
我国科学家描绘拟南芥芽再生染色质状态动态图谱
未来作物设计发展迅速,但植物再生效率低逐渐成为该项技术的关键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植物芽的再生过程经历了转录水平的大规模重塑,然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如何在染色质水平依次调控外植体(离体植物组织)体细胞的命运转变仍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开发微米分辨率的肿瘤组织磁成像技术
病理组织检测是诊断癌症的“金标准”。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容易受到样品光学背景强、检测信号稳定性差、定量不准确和不同光学方法不能共用等问题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微米分辨率的肿瘤组织磁成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光学成像检测方法,该技术具有高稳定性、低背景和肿瘤标志物绝对定量的特点。相关成果在《PNAS》发表,题为:A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association tool for biobank-scale data。
科学家发现脑血管生成及完整性维持新机制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血管壁形成的血管瘤样病变,一旦破裂便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尽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确定具有增加颅内动脉瘤风险的常见遗传变异,但对于其具有较大影响的遗传变异仍未明确。
科学家发现增多的核糖体暂停加剧衰老过程中蛋白质稳态失衡
衰老伴随的细胞蛋白质稳态下降,是造成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的重要原因。但是衰老如何损害蛋白质稳态尚不清楚。
国外科学家发现治疗脂肪肝的潜在新靶点
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 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包括从简单的脂肪变性到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到晚期纤维化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其已成为全球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尽管针对代谢异常的药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没有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FLD。因此,针对FLD鉴定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和开发有效疗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科学家研发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通量分选新方法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具有天然的肿瘤特异性和抗原多样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实体肿瘤杀伤能力,其疗效依赖于分选得到的TIL细胞的高效恢复和扩增能力。然而,肿瘤中TIL细胞稀少、有效分离困难,限制了TIL疗法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