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防治手段也日益丰富和高效。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3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规模达338.7亿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增加,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伤亡人数、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数量、涉及可能伤亡人数、避免直接经济损失、市场规模
一、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概述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的沉降与塌陷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大,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防御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背景
由于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增加,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持续增长,为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为176.27亿元,2023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在242.1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为4.05%。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的增长为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历程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被动治理阶段、加强研究阶段和全面提升防治技术阶段。
四、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2023年1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江苏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地质勘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及保护利用、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提出地震、山洪、地质灾害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遇有死亡和失踪人员相关信息认定困难的情况,受灾地区应急管理部门应按照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信息“先报后核”的原则,第一时间先上报信息,后续根据认定结果进行核报。
五、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产业链
地质灾害防治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设备研发与生产、中游的技术服务与治理工程实施、下游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等环节。上游企业专注于研发和生产地质灾害防治所需的监测设备、治理工具等;中游企业则提供地质灾害调查、评估、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下游企业则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后期维护等工作。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地质灾害防治完整的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六、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频发的态势。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668起,较2022年减少1991起。其中滑坡925起,占比25.22%;崩塌2176起,占比59.32%;泥石流374起,占比10.2%;地面塌陷193起,占比5.26%。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和危险性的一类,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随着近年来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波动变化,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波动变化。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地质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75亿元,同比减少8.52%。2015至2023年历年总直接经济损失为249.51亿元。2023年,我国地质灾害死亡人数约65人,人员伤亡数量约102人。
地质灾害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地质灾害防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计派出专家及技术人员175.9万余人次,排查巡查隐患点252.1万余处·次(重复计数),紧急处置各类地质灾害险情或隐患10185处。2023年全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27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524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成功预报26起,有效预警险情103起。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防治手段也日益丰富和高效。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3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规模达338.7亿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增加,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
七、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企业格局
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该领域,提高防治水平和服务质量。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企业主要包括地质矿产勘查和基础工程施工类企业,如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等;水利水电工程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类企业,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等;建筑和市政工程类企业,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类企业,如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其他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设计和咨询服务的机构和企业等。
八、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趋势
1、科技创新与信息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未来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的应用。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通过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监测地质变化,结合算法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此外,信息化手段还将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源头管控与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未来将更加注重源头管控与风险评估。通过加强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价,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确定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将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未来将更加注重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基层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线,加强基层防灾能力建设是提升整体防治水平的关键。通过培训基层防灾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应对能力,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有效处置。此外,还将加强基层防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基层防灾减灾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共九章,包含2020-2024年灾害防治各区域市场概况,中国灾害防治行业领先单位分析,灾害防治项目模式创新与风险管理等内容。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