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旅游人次、旅游总花费及发展前景分析:旅游市场发展稳健,跨境旅游服务持续优化[图]

内容概况:我国旅游业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旅游市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方式。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业营收情况呈现出断崖式下跌,随后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始终低位运行,营业收入不超过3亿元。2022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和消费信心的恢复,国内旅游市场正在逐步复苏。2024年,受政策利好、供给优化和出游意愿上涨等叠加因素影响,旅游经济从快速复苏阶段转向繁荣发展新周期。国内旅游总花费、出游总人次、节假日平均出游距离、目的地停留时间等主要指标均已经超过或接近2019年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2023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43.70亿,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2.45亿,同比增长9.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4.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0%;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相关上市企业:黄山旅游(600054)、张家界(000430)、桂林旅游(000978)、丽江股份(002033)、西安旅游(000610)、九华旅游(603199)、宋城演艺(300144)、中青旅(600138)、云南旅游(002059)、众信旅游(002707)、峨眉山A(000888)、凯撒旅业(000796)等。


相关企业:中国康辉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欢乐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旅游、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内出游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入境游


一、旅游行业概述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按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地理范围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按参加一次旅游活动的人数划分,旅游活动可分为团队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互助旅游。

旅游的分类


二、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行业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入境旅游黄金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民旅游(或称大众旅游)兴起的初级阶段,以及2018年以后文化旅游融合的新阶段。1979年,邓小平同志前往黄山视察,并对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拉开我国当代旅游业发展帷幕。20世纪80年代是入境旅游时期,客观讲,那时的旅游业与老百姓关系不大,主要是外国人在华旅游,中国人负责接待。之后近20年,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但仍属于入境旅游时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大众旅游发展阶段。情况开始发生转变,从外国人旅游、中国人接待,变成中国人旅游、中国人接待。尤其是1999年,我国有了第一个“黄金周”,7天时间全国接待了共2800万游客。2012年以来,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18年以来,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旅游真的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一个刚性需求。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三、旅游行业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向好,人们的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国家也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出台政策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例如,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要持续提升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以上博物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红色教育基地、大型体育场馆、城市广场等移动网络信号覆盖,重点覆盖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索道上下站、区内景点、展览展示区、休闲区等关键点位,支持景区开展4K/8K视频、智慧导览、VR/AR沉浸式旅游等应用。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发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作用,联动金融机构、文旅企业,将更多优质资源投向文旅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券、消费满减和积分奖励兑换、抽奖等优惠措施。鼓励各地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措施。

中国旅游行业相关政策


四、旅游行业发展背景


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经费支出。2016-2023年,我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持续上涨,2023年涨至90.8元。我国鼓励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未来文化和旅游事业费还将继续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将拉动旅游消费的增长,旅游消费的火热继而又会推动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经济循环。2016-2024年,我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保持稳定上涨,2024年我国人均GDP上涨至9.5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至4.13万元,增速均在4%以上。居民收入水平的改善,使得人们的旅行意愿增强。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将拉动旅游业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旅游行业产业链


旅游业涉及广泛,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多个产业。旅游业上游包括各类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等)、交通出行(航空、火车高铁、客运、租车、自驾等)、餐饮、住宿(酒店、民宿、短租等业态)、购物(纪念品、免税品等)、娱乐演艺(旅游演艺、实景演出等)。产业链中游为旅游企业。下游则主要是游客,包括企业客户、商旅客户、团队客户、自由行游客等。

旅游行业产业链


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往西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从北往南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丰富的地形和气候类型孕育了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同时五千年的中化文明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我国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景区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A级景区数量持续增多。2023年,我国A级景区数量为1.57万家,其中5A级景区数量为358家。丰富的景区资源刺激着我国旅游需求的持续释放,同时景区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使得景区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旅游服务能力提升。

2016-2023年中国A级和5A级景区数量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六、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业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旅游市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方式。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业营收情况呈现出断崖式下跌,随后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始终低位运行,营业收入不超过3亿元。2022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和消费信心的恢复,国内旅游市场正在逐步复苏。2024年,受政策利好、供给优化和出游意愿上涨等叠加因素影响,旅游经济从快速复苏阶段转向繁荣发展新周期。国内旅游总花费、出游总人次、节假日平均出游距离、目的地停留时间等主要指标均已经超过或接近2019年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2023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43.70亿,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2.45亿,同比增长9.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4.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0%;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2016-2024年全国国内出游人次及总花费


入境旅游已成为彰显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2023年,随着出入境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入境游市场开始复苏。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加上与中国已经全面互免签证的25个国家,共63个国家的公民可持普通护照免签来华。免签政策对入境旅游拉动效应明显。受签证、消费和支付便利化、“你好!中国”全球推广等利好影响,入境旅游市场实现了超预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同比增长60.8%,恢复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远高于2023年的恢复水平。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

2016-2024年中国入境游客人次及入境游客总花费

注:2021-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港澳台地区依然是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游客达10496万人次,同比增长54%,占入境旅游市场八成左右。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复苏步伐加快,游客达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6%。免签政策对新马泰等近程市场的效应明显,他们是恢复最快的外国客源市场。与此同时,伴随东南亚游客来华旅行更加频繁,他们对来华体验深度有了更高要求,中高端市场有较大潜力。2024年11月,中国先后对韩国和日本试行单方面免签,预期2025年韩国、日本两国来华旅游市场将加速复苏。此外,更多来自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墨西哥等新兴潜力客源市场的游客也将选择来华旅游。

2024年中国入境游客市场分布


七、旅游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我国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依据当地的气候、历史、人文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当前,中国旅游行业从业者众多,企业数量庞大。根据营业收入将中国旅游企业分为三大阶梯。第一梯队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主要包括中青旅、宋城演艺、众信旅游等;第二梯队营收处于10亿元到20亿元之间,包括黄山旅游等;第三梯队营收不足10亿元,包括凯撒旅业、张家界、桂林旅游、丽江股份、西安旅游、九华旅游、云南旅游、峨眉山A等。

中国旅游行业竞争格局


1、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自上市以来,始终深耕旅游主业,面对新的市场机会和挑战,持续蓄力优势资源,夯实核心能力,在景区、整合营销、旅行社服务、酒店等业务基础上,构建形成目前聚焦文旅目的地投资运营管理和综合旅游服务的差异化业务特色和发展格局。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数字、文化、生态、质量、安全”五个方面,努力提升数智运营能力、资本运营与治理能力、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绿色发展与资源整合力、文旅融合创新力。公司在乌镇、古北水镇等国内领先文旅目的地综合体投资运营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景区投资和筹开运营经验,团队具备成熟创意与标准化运营管理能力,通过长期积淀的文旅目的地营销经验和各地旅游发展大会服务项目,公司广泛深度链接各地政府文旅提升资源,通过“运营前置、策划先行”的原则,打通顶层规划设计、建设咨询、文旅运营等服务链条,提供文旅全周期服务,助力“城市更新、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数据显示,2024年中青旅营业收入为99.57亿元,同比增长3.34%。

2020-2024年中青旅营业收入


2、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现场演艺和旅游服务业务。公司旅游服务业务:包括轻资产输出业务和网络票务销售业务。轻资产输出业务由公司向合作方提供品牌授权、规划设计、导演编创、托管运营等服务,收取一揽子服务费用及受托经营管理费。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经开业运营的轻资产输出项目有长沙炭河古城、宜春明月千古情景区和郑州黄帝千古情景区,三峡千古情景区于2024年7月26日正式开业,系公司第4个开业运营的轻资产输出项目。网络票务销售业务主要指对公司运营项目的门票、演出票进行线上直销和分销,以及在此基础上叠加第三方供应商形成的联票和套票销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宋城演艺旅游服务业营业收入为2.7亿元,同比增长103.01%。

2020-2024年上半年宋城演艺旅游服务业营业收入


八、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1、智慧化与数字化转型加速


随着5G、AI、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旅游行业将加速智慧化转型。在线预订、虚拟现实(VR)景区体验、智能导览等数字化服务成为标配,提升游客便利性。景区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优化运营效率,减少拥堵。此外,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旅游消费透明化,防止欺诈。未来,“无接触旅游”和个性化推荐系统将更加成熟,推动行业向高效、精准服务方向发展。


2、文旅融合与深度体验需求增长


游客从“观光游”转向“沉浸式体验”,文旅融合成为新趋势。非遗文化、乡村生态、红色旅游等主题产品受追捧,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夜间经济、主题IP(如故宫文创、大唐不夜城)等创新模式增强吸引力。未来,旅游产品将更注重文化内涵与互动性,满足Z世代对个性化、社交化体验的需求,推动旅游消费升级。


3、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下,旅游业向环保方向转型。低碳酒店、生态景区认证、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动观光车)逐步普及。游客环保意识增强,倾向于选择绿色出行和低碳住宿。政策推动下,景区尽可能限制客流以保护生态,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如废弃物回收利用)。未来,可持续旅游将成为行业主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401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二十一章,包含中国旅游业投资潜力分析,旅游业相关上市公司投资统计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