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IL-6通过损伤特异的转录调控机制诱导肝细胞去分化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肝脏损伤后可以通过细胞重编程的方式,即肝细胞去分化成肝祖细胞样细胞实现肝细胞的再生。因此,研究肝细胞重编程相关机制,对于开发肝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智能筛查系统
0~4岁婴幼儿眼病发病率高且处于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此年龄段婴幼儿的早筛早治是提高婴幼儿视功能预后的关键。然而此年龄段婴幼儿尚无法有效配合现有的视功能检查,亟需研发更加智能化的筛查系统。
科学家揭示儿童出生时的胎龄与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况的相关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了儿童出生时的胎龄与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况的相关性。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揭示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延迟满足的神经机制
延迟满足的能力对于成功和健康的生活至关重要。幼儿学习这种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观察成人的行为,其中潜在的神经机制仍然未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揭示了幼儿通过观察成人行为学习延迟满足的认知策略和神经机制。
科学家发现第三代树枝状聚酰胺胺可以靶向脂肪的特定区域,抑制脂肪细胞的不健康存储
肥胖本身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与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人群规模的渐趋增长也将为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成显著正相关,包括增加31.8%的直接医疗成本和61.8%的间接医疗成本。
我国科学家揭示儿童肝移植术后心理健康问题及风险因素
肝移植已成为儿童肝病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或进展性终末期肝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肝移植手术及相关医疗过程会减少儿童的社会活动,干扰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增加患儿术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科学家破解致命脑癌背后的谜团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也是侵袭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几十年来,这种恶性肿瘤仍是最棘手的癌症之一,绝大多数患者的术后生存期仅不到两年。
我国科学家发现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新蛋白
胰岛β细胞衰竭是糖尿病的重要标志,如何防止其衰竭是目前糖尿病临床治疗的世界性难题。近期,中南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一个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脂肪分泌蛋白Tetranectin。
我国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原因
目前,术前新辅助放化疗(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RT)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模式。不同直肠癌患者对nCRT敏感性不同,肠道微生物被认为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患者对nCRT反应异质性密切相关。
我国科学家揭示调控睡眠时间的关键分子通路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睡眠不可或缺,它在学习、记忆、运动、代谢和免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鼠和人类中,睡眠量会受遗传因素控制,并受到年龄依赖性因素的调控。然而,调节哺乳动物睡眠持续时间的核心分子途径和效应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