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财政“出招”稳物价 有喜有忧

 


 

近期,国家加大了通过财政政策抑制物价上涨的力度。多数经济学家对这一举措表示了肯定,并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也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但就其效果则认为不能盲目乐观。

财政“出招”获认可

通过财政政策稳定物价,当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地再次启用价格调节基金和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上述策略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那么在这一轮调整中它们又能对稳定物价起到多大作用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补贴政策有利于稳定人们的经济预期,保证原材料收购价格。通过财政、货币、汇率(人民币升值)三项措施对冲了部分国外价格波动的压力。利于降低成本,缓解进口的输入性通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希望加大实施力度。“最新的财政政策不同于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此类需求管理型政策,能将供需都关注的属于供给管理型政策。这种政策能解决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同时降低通胀和扩大就业。”苏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价格形成的多因性,专家也表示不能盲目乐观于物价会因此较快趋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收教研室主任刘颖副教授持“尚待观察”的态度。受财政赤字和前期投入过大等因素影响,她对目前可投入的财政力度有疑虑,对是否能稳定物价和降低成本都不乐观。

刘尚希也表示由于减税的呼声很高,恐难以维持长期的财政投入,因此必须对项目区别对待,农业、水利等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其他领域则可能仅是阶段性投入。

侧重农业是否治本

农业基础薄弱被认为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8月31日,财政部提前向各地区下达2012年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资金指导性指标281219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29.2%。从下达的指导性指标看,农发资金将重点投向水利和粮食主产区。而此前不久,为加强粮食调控能力,国务院决定增加全国粮食风险基金规模80亿元。其中,新增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44亿元。

刘尚希指出,目前有阶段性结构失衡的因素存在。粮价过高是通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受国外进口产品左右,通过基础性财政政策稳定农产品供应是必要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焦必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首先认同了向农业倾斜的策略是必要的,但“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着众多流通环节,因此还必须对流通环节加以改革,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他建议我国参考日本经验,日本在农产品生产者一方建有农协组织(即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产品消费者一方有各种形式的生协组织(即生活协同组合),来有效促进流通。

而刘颖的态度依然谨慎。“农产品仅是物价上涨中的一般因素,且其在产业链中并非关键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未来稳定物价仍有压力。”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